文明祭祀——朝鮮族的清明節
2016-03-30 16:15:39 作者:新發鄉宣傳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便高達上百億元。“清明節”成了“燒錢節”。緬懷逝去的親人,無可厚非,祭拜祖先,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良傳統??涩F在的一些做法卻扭曲了這種意義,用一些陋習乃至惡習去打擾逝者,這種庸俗、低級的祭奠方式,給清明節平添了污濁之氣,褻瀆了先人靈魂,也背離了掃墓初衷。
朝鮮族也十分重視清明節這天上山掃墓,但相對漢族的某些習俗來說,他們的習俗文明很多。朝鮮族清明節上墳時,沒有燒紙的習慣,過去有燒稻草的習慣,因為稻草是黃色的,可以代表金條,也就是給故人送金條的意思,但這個習俗現在基本上消失了。每年清明節這一天,朝鮮族一般都會帶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供品,如打糕、米飯、泡菜、自家釀制的米酒等,把墳墓培土整修后,將供品整齊地擺放到墳前,意思是請已故的人享受美餐。然后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
朝鮮族是個樂觀、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奠活動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吃飯時,往往是邊吃、邊唱、邊跳,用以表示與故人歡樂團聚。朝鮮族的清明節,既有懷念故人的傷感和悲淚,也有踏青游玩的舒暢和歡樂。這一特點與漢族的紙灰飛揚、煙霧繚繞形成了鮮明對照。
清明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重孝道、祭祖先的優良傳統應該發揚光大,但不應該把清明節祭祀簡化為僅僅是“燒紙”,這就顯得庸俗了。應當說,選擇何種方式祭祀,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過度的“燒紙錢”,是經過長時間積累、演變、傳承下來的一種陋俗,已經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了。古人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其實,告別“煙熏火燎”的舊習俗,樹立“厚養薄葬”的新風尚,采取植樹祭奠、鮮花祭奠、網絡祭奠、家庭祭奠、社區祭奠等形式的文明祭奠活動,還清明節一個“清明”,也許是對逝者的最好慰藉,也許更符合“清明節”清雅深沉、文明節儉的節日精神。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