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楓香染制作技藝

2016-02-15 18:53:19 作者:陽希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黔南的惠水、長順、平塘、貴定、龍里以及黔東南的麻江等縣的布依族、苗族、瑤族都有制作楓香染的習慣,廣泛應用于日用床單、被面、帳檐、枕巾、挎包、頭帕、背扇等。其中,惠水縣雅水鎮小巖腳和麻江縣的楓香染手工技藝
\

     黔南的惠水、長順、平塘、貴定、龍里以及黔東南的麻江等縣的布依族、苗族、瑤族都有制作楓香染的習慣,廣泛應用于日用床單、被面、帳檐、枕巾、挎包、頭帕、背扇等。其中,惠水縣雅水鎮小巖腳和麻江縣的楓香染手工技藝保存得較為完好。2008年,貴州省惠水縣、麻江縣申報楓香染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楓香染制作技藝
應    用
日用床單、被面、帳檐等
淵源歷史
宋太祖乾德五年
保存完好
小巖腳和麻江縣
申報地區
貴州省惠水縣、麻江縣
批準時間
2008年
遺產編號 
Ⅷ-108
 






\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寧州(今惠水)先后派員赴京(今開封)進貢十三次,所貢之物 就有蠟染。《宋史》四九三卷載:“南寧特產名馬、朱砂……蠟染布……”。可見貴州惠水地區的蠟染工藝,在宋代就已達到很高水平。 

 蠟染,古稱蠟纈,布依族、苗族叫點蠟幔。它起源漢代或更早,宋代以后逐漸消退于中原,卻興盛于我國的中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清代是少數民族地區印染工藝大發展時期,起源于中原地區的蠟染工藝在貴州一枝獨秀,廣為分布。蠟染和楓香染同屬傳統的防染印花工藝,蠟染在貴州許多民族地區都有流布,楓香染手工技藝卻集中在較小的范圍,鮮為人知。從工藝形態來看,楓香染與蠟染有一定淵源關系,但從材料、工具、紋飾、制作工藝來看,楓香染均具有獨立的工藝特征和審美價值,這種特殊的制作工藝在貴州境內實屬少見。

小巖腳楓香染何時形成,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時限,根據對健在的楓香染藝人的調查,已知的傳承歷史已有三代人,從生于1878年的第一代楓香染藝人楊正鑫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在此前應存在歷史延續關系,其起源應該更早。但由于無文字記載,現在尚難于考證。

能分泌出楓香油的楓樹木質為紅色,秋季樹葉發紅。取楓香油的方法類似割橡膠,用刀斧在楓香樹上砍出口子、楓香油便會流出,用容器接納后,加入水在火上熬制,用絲狀棕皮濾掉渣滓,等楓香油飄在水面,取出后再將冷卻固化。

楓香油還需要牛油作材料,其作用有二:將牛油加入楓香油中,一是可以增加韌性;二是在染色后便于脫去油脂。牛油和楓香油按1:1的比例調合,再將調合后的混合油脂固化,以備隨時取用。

繪制圖案時,用適量備好的楓香油在炭火上溶解,溫度約50至60度,溫度過高染色后布面顏色會發黃,過低楓香油則容易凝結不易繪畫。圖案畫好后可以開始染色,楓香染的染色材料及工藝和蠟染基本一樣,也是用藍靛浸染,小巖腳稱為土靛。其加工方法是收割藍葉后將其放入缸內或木桶及土坑均可,加適量冷水,隔兩天翻動一次。浸泡6—7天后,將藍葉撈出,把石灰置于盆內,再注入缸內藍靛水,待石灰溶化后倒入缸內,用竹竿攪動1至2小時,隔夜后靛凝結沉淀,舀去上面的水即成(有的地方還要在染液內加一些酒)。大約5公斤藍葉用石灰1公斤,可出干靛1公斤。干靛加水稀釋后,將畫好的布料慢慢浸入桶內反復浸染,每浸一次顏色就會相應加深,直至達到所需的深度。通常分兩次封染,可以得出一個淺藍色。整個浸染過程,小巖腳叫作“冷染”。楓香染色調以青、藍、白為主,沒有其它色彩變化。

染色完畢用沸水脫去油脂,傳統方法是:將含堿性的青杠木燒成灰加入沸水中,即可脫掉附在布上的油脂,顯出青底藍、白花的圖案,現在也有用洗衣粉脫脂的,可達到同樣的效果。脫脂后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整個制作過程就告完成。

麻江縣瑤族楓香染有自己獨特之處,每年農歷七、八月間,瑤族人上山去割楓香樹油(與割樹漆相同)回來后,用楓香油和牛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文火上熬成液狀,以便點花時使用。瑤族婦女在自織的棉布上繪上圖案,圖案以變形夸張的花、草、魚、蟲、雀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云紋、鋸齒紋等。然后,用竹簽蘸上熔化的楓油牛油混合物,順著所繪圖案上油,稱為點花,點完花后再將布曬干備染。將點花好的布料送到寨里的染坊上色。一般上黑色或靛藍色。黑色和靛藍色的染料分別用兩種瑤語叫“埯”、“背椏”的植物制成。染布時,要把布在染液中浸泡、曬干、再浸泡,反復七、八次。將染好的布在水中反復漂洗,直至將布上的楓香油、牛油混合物全部洗刮掉,露出布的底色為止,曬干即成。

楓香染制品圖案設計精美,裝飾風格穩定性特征,是貴州民族民間工藝美術表現形式,以其古樸素雅的裝飾手法和獨特的民族手工技藝區別于貴州其它地區蠟染。承載著歷史文明與現代社會交融以及民族審美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被布依族和苗族、瑤族認同。在麻江瑤族中,把許多楓香染制品放在一起,她們竟能知道哪一件來自哪個家族,出自何人之手。一種圖案有什么歷史淵源,為什么要使用這種圖案,都與該民族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惠水楓香染歷史可追述到楊正鑫,他于1899年開辦私塾學堂,并開始從事楓香染手工技藝。

麻江縣楓香染的點花傳承人代表有河壩村白興六組的曹興妹、龍盼寶、楊本安等。染匠傳承人有楊勛勇、楊萬仁。
楓香染手工技藝歷經百余年從未中斷,皆源于流行地區民風民俗的需要,是當地群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楓香染一直在民間生產制作,直到今天仍在許多民族地區加工和使用,長期以來,其手工技藝始終保持傳統方法,至今沒有任何改變。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傳承久遠的楓香染工藝雖然延襲下來,但由于楓香染制作工藝復雜,習藝周期長,用自紡的棉布,特別辛勞和耗時,制作周期可達半年之久,現在的年輕人多不愿學,后繼乏人,技藝面臨失傳的局面。楓香染生活日用織品被工業化的現代紡織品替代,布依族傳統婚禮上“發嫁”(陪嫁)的楓香染制品如床單、被面、帳檐等已很難再見。唯一在鴨寨苗族婦女的喪事中,至今仍沿用楓香染“老裙”(死者穿的裙子)陪葬。 

上一篇: 納雍縣傳承手工制茶工藝 創優升級高山生態有機茶品牌

下一篇:無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