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床用手機道晚安,現代交流癥現象日趨明顯。通訊技術與設備日趨成熟的今天,許多人都已離不開手機。現在的人,事無大小都想發個朋友圈求點贊,吃飯前也要先拍照,一對80后夫妻甚至睡同一張床上都會用手機道晚安。這一現象叫做“現代交流癥”,“現代交流癥”表現為“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綿綿,現實生活中卻很少相見”。
夫妻同床用手機道晚安
薛先生和妻子都是80后,感情很好。10年前異地戀時,網絡不方便,兩個人經常坐火車橫跨大半個中國見面。現在,薛先生發現,兩個人感情仍然很好:“和老婆睡一個雙人枕上,卻經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
打從2014年初換了蘋果手機,薛先生和妻子就有了睡前玩手機的習慣。晚上關燈后,兩個人在被窩里背靠背玩手機。“看段子,看公眾號,再是刷朋友圈,刷微博。經常所有更新都看完了。最后一條是我老婆發的,諸如晚安、好夢,再配幾張美圖,這是她的習慣。我就在下面留言,晚安,好夢。”當然,有時候妻子會先留言。
為什么會這樣?“習慣吧,也是懶,發個晚安的表情符號方便。”薛先生覺得“這是件很小也很可悲的事情”,元旦時,和妻子相約戒掉睡前玩手機的習慣。可是,到現在都沒改過來。
1986年出生的金小姐在高新區一家互聯網企業做白領。年近30,還沒對象,家里人催得緊。金小姐說,每天單位、單身公寓兩點一線,社交圈實在太窄。別說找個男的約會、燭光晚餐,現實中想找個吃晚飯的人都很難,“在寧波沒什么朋友,同事下班后大家都匆忙回家,也沒多少交集。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家吃著外賣的晚飯,一邊刷著朋友圈。”
和現實生活中的“寂寥”相比,金小姐的朋友圈卻很熱鬧。她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手機上,上班路上、晚飯時、睡前、上廁所時都忙著聊天,發美顏自拍,發心靈雞湯,發生活狀態。
最近流行的微信統計顯示,金小姐2015年每天平均發11條微信,自拍照一般有兩條。每條微信幾乎都至少有幾十個人點贊。
“好像習慣了和人在網上聊。網上的自己轉轉雞湯,發發購物的戰利品,旅游照,無憂無慮。PS過的照片,看著也挺白富美的,點贊的人很多。現實中,朋友卻很少。”金小姐說。
參加家里長輩壽宴忙著拍照點贊
這個故事發生在記者本人身上。元旦時參加家里長輩的壽宴。開席前,長輩拿了個筐子要大家把手機都放進去。
想起上次聚餐,除了長輩不玩手機外,幾乎每個人都在玩手機。等菜的時候玩,上菜后拍菜照發朋友圈,吃飯的時候也隔三岔五地拍。特別是吹蠟燭時,每個人都忙著拍,忙著發微信。一會兒工夫,朋友圈里都是“奶奶79大壽”“外婆壽比南山”,然后忙著回復朋友的祝福,甚至忙著為同桌飯友的點贊。
結果,長輩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元旦的這次壽宴,沒有人玩手機。一開始,還多少有點不習慣。可是,兩個小時下來,大家說說笑笑,聊天祝酒,倒覺得比上次更暢快。而記者的表叔感慨:“這才像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不是一個朋友圈里吃飯。”
心理專家分析
網上的我才是我想讓你看的我
“為什么很多人往往沉醉于網絡上和人交流,卻疏忽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從心理學上說,一個重要原因是,網上的我,才是我想讓你看到的我,才是我內心想成為的我。”寧波人和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虞蓉蓉一語中的。
虞蓉蓉說,幾乎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網上塑造一個“新的我”,一個“想讓別人看到的樣子”。比如,一個性格急躁的人,會在網上塑造出“人淡如菊,現世安好”的性情來;比如,一個長相普通的女孩子,往往會喜歡發漂亮的自拍照。
虞蓉蓉說,有些人會過度迷戀自己在網上塑造的形象,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去經營維護這個形象,會和喜歡這個形象的人去互動交流,“甚至,會因為這個形象和現實的形象有反差,有裂縫;因為網上的評價、圈子和現實中有差距,而越來越逃避真切的人際交流。”
一句留言“我愛你”比現實中要省力得多
“還有個原因是,省力。像例子中的丈夫,在微信里和妻子說晚安,只要打兩個字,或者發個表情。如果他要在現實生活中親口說的話,要轉身、可能要把妻子摟在懷里,要調動眼神、語氣,要含情脈脈。怎么都不及發個表情來得省力。”虞蓉蓉說,交流其實是件需要精力的事。
她打了比方,在網上留言一句“我愛你”,對看的人、說的人,都很省力。在現實生活中,要這樣說,雙方都要調動聽覺、視覺、肢體去表達,去感受。
而且,網絡交流可以是非即時性的,想回應了再去回應。現實交流中,卻要及時做出反應,這些都要用精力。“時間長了,有些人就會傾向于用省力的網絡交流代替更耗費精力的現實交流。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現代人需要交流溝通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美德與健康發展
記得以前串門,親友之間擺龍門陣的情景。大家以各種形式的串門,向家人、親友、鄰里交流溝通問候,與此同時也會打開自家的大門,接納鄰居、親友的新春祝福,多祥和,多熱鬧呀!小時候去舅舅家訪親,當我和父母從舅舅家返還的時候,舅舅總是要將我和父母送到車站。車開了,他才會一個人朝家中走,我似乎都是在車上看到他憨厚的背影。我猜想,他一個人在歸途中,應該是在回憶一天與我們度過的精彩片斷。那時沒有人會打擾他,一個人靜靜的回憶,嘴角還是略微仰起,一種幸福的樣子。我感受到那股暖流是永遠退不去的潮水,在心中蕩漾的微波也在歡笑。沒有禮尚往來的思想,只是“想去看看”,一種內心深處的欲望,這就夠了,而且真正擁有了親情。
現在由于網絡,年青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遠遠不象小時候那樣有意義,親友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依賴網絡,反而網上親,見面生遠也越來越淡了,很多習俗成為了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互動的實現相聚也越來越少,年青人之間全靠網絡上的交通,。一個“聚”字在中國人的心中纏繞了幾千年,“聚”當然是美好的,深含了一份骨肉親情和鄉土情結。漂泊在外、背井離鄉到底令人心酸。引申開來,“聚”或許還包括了孝敬老人、多子孫是福和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管怎樣,作為交流的中華文化傳統,拉拉家常,說說知心話,敘敘親情友情,感到十分溫馨,也覺得非常開心、快樂。我們需要傳承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思想。
其實,串親戚,而是尋找團圓,享受快樂。累并快樂著。相驟的感覺不錯!假如沒人之間的親情交流面對面溝通表達感情,我們的心一定會更累。因為,那樣我們的生活就會失去節奏,親情、友情、愛情,就沒有一個充分釋放的平臺。可以說:走親訪友,真實的面對面交流感情,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精神,是社會健康的心理發展主流,是真正的“情的互動”。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民族元素網上商城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關注民族文化網 希望有更多熱愛民族文化共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媒體平臺,面向全國有獎征集優秀稿件,定制民族文化產品,請聯系電話或微信交流 18001299866)
關注民族文化服務號 公眾微信號:cn_56china |
關注民族文化風情訂閱號 公眾微信:china_56china |
中華民族文化網www.56china.com是國家民委下屬單位中國民族博物館建立的合作成員網單位之一,是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博物文化專業委員會為專業指導單位,是面向社會傳播推廣民族文化的門戶網站平臺;隸屬北京今日龍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技術指導運營單位,旨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中國民族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精神,是為向全球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而設立的大型綜合門戶網站;同時也是為傳播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經濟、招商、人物、非遺、為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服務的網絡平臺。進一步利用網絡媒體、網絡視頻媒體優勢宣傳中國民族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網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