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現(xiàn)有人口57萬余人。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歷史由來
傈僳族淵源于南遷的古氏羌人,與彝族同屬一個族源。其族名稱最早見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稱“栗粟兩姓蠻”或“栗蠻”及“施蠻”、“順蠻”,均屬“烏蠻”,分布在今川、滇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兩岸等廣闊地帶;元明時多受麗江、永勝諸地納西族白族封建領主等的統(tǒng)治。16世紀中葉,因不堪納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戰(zhàn)爭的威脅,大批傈僳族在頭人括木必帕的率領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區(qū)遷徙。在17-19世紀的清代統(tǒng)治時期,該族人在起義失敗后又曾多次遷徙,一部份進入緬甸;一些人遷到老撾、泰國等。在歷史進程中,傈僳族溶進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緣。
語言文字
傈僳族操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大寫拉丁字母及其倒寫變體作字母的文字,還有一種自己創(chuàng)造的沒有字母的音節(jié)符號,均因結構不完善,未通行。1957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綴滿愛的頭飾——“俄勒”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兩岸的河谷山坡地帶。過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顏色不同,又分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貢、貢山一帶的白、黑傈僳族,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已婚婦女則多喜歡頭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貝、小銅珠編織而成的。制作方法是:先選十幾個直徑約2厘米的白色海貝片,把它們鉆出小孔,用線平穿成一個能套住后腦的圓套。海貝圈上半部分的貝片下面系上一個小銅珠,然后再將小銅珠橫穿成串。這樣便構成了一個以腦后海貝串、額前銅珠串為上下兩邊,以紅白兩色珊瑚、料珠串為中心的簾式、半月形珠帽,戴在頭上正好能將頭顱和兩側耳鬢罩住。婦女們戴上“俄勒”,頭頂上的片片海貝如同銀月高懸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眾星捧月。最下端的銅珠,嵌在前額,金光閃閃,給人一種華美、尊貴的感覺。
關于“俄勒”,傈僳族民間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年天氣大旱,河水干涸,莊稼枯焦,饑餓奪去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有一對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點,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攆山打獵,女的管理家務,兩人逐漸產生了愛慕之情。盡管兩人勤勞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艱苦。男青年所穿簡陋的獸皮衣服,已無法蔽體、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頭。于是決心要給小伙子織做一套舒適合體的衣服。她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蕁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線,不知經過多少日日夜夜,終于織成一件橫紋麻布長衫。看到心愛的姑娘為了自己不辭辛勞,而陣陣山風襲來,她被吹散的發(fā)絲不時擋住視線,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淚水的情景。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頂帽子,攏住姑娘的烏發(fā)呢?
一個明月高懸的夜晚,他望著天空,幻想著如果能用月亮一樣潔白、光潤的東西做成一頂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該多好啊!于是,他踏遍千山萬水,終于如愿以償?shù)卦谔乒爬侥_下找到海貝,用姑娘搓出的麻線,把磨好的海貝片和白色、紅色的樹果子穿成串,做出了一頂美觀大方的“俄勒”。一個豐收的中秋之夜,小伙子捧出“俄勒”,伴著月光,戴在姑娘的頭上。姑娘取出長衫,披在小伙子的身上。二人情深意綿,終于結成終身伴侶,生兒育女、繁衍子孫。從此,談情說愛的傈僳族小伙子就必定要做一頂“俄勒”,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做為定情之物。姑娘也要親自織做一件長衫,回贈自己的意中人。這種習俗世代相襲,一直流傳至今。
傈僳族酒文化
同許多民族一樣,傈僳族同胞也喜歡飲酒。他們的酒有水酒和燒酒兩種,過去多自行釀制。水酒是一種發(fā)酵酒。制作方法,是先將玉米、高粱、蕎麥面或稗子等原料搗碎、蒸熟,晾涼后拌上酒藥,然后裝入大罐中,令其自然發(fā)酵七八天。飲用時兌水、過濾即可。這種酒酒汁微濁,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開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傈僳族人民的喜愛。燒酒,傈僳語稱“力基”,是把發(fā)酵后的糟水放入鍋中蒸餾而得的蒸餾酒。此酒清澈透明,度數(shù)較高,較水酒辛辣爽口。傈僳人認為,“無酒不成禮”,酒是他們宴賓待客必不可少的飲料。按傳統(tǒng)習俗,飲宴伊始,主人要先將自己的竹筒杯斟滿,并往地上灑倒少許,表示祭祖先。接著自己先舉杯略飲,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將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滿,雙手捧獻給客人飲用。在傈僳族的飲宴習俗中,最有趣的莫過于飲“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稱“合杯酒”、“雙邊酒”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摟著對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張嘴,仰面同飲,使酒同時流進主客雙方嘴里的飲酒習俗。飲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親朋摯友或戀人之間均可進行。過去常用于招待貴客、簽約盟誓或結拜兄弟等場合。同心酒象征著團結和友誼。酒席宴中,如果傈僳族同胞邀請你同杯共飲的話,那就意味著他對你充滿了信任,把你當成了朋友。
風俗習慣
闊時節(jié)與澡塘賽歌會 傈僳族節(jié)日眾多,規(guī)模較大的有“闊時節(jié)”、“新米節(jié)”、“刀桿節(jié)”、“火把節(jié)”、“收獲節(jié)”、“澡塘會”、“拉歌節(jié)”、“射弩會”等。 “闊時節(jié)”,亦作“盍什節(jié)”。“闊時”是傈僳語音譯,“歲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因過去多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日期,故各地沒有統(tǒng)一、確定的節(jié)期。一般多在公歷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舉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12月20至22日為闊時節(jié),以便讓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慶佳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要釀制水酒、殺雞宰豬、舂粑粑,準備各種豐盛的食品。還要采折與全家男人人數(shù)相同的松樹枝插在門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漢族的習俗一樣,除夕之夜要吃團圓飯。即使有人身在他鄉(xiāng),家人也要為他留出席位、擺設碗筷。有的地方,從除夕開始,禁止到別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來。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數(shù)地方從初一開始,人們便聚集在曬場或開闊地,開展對歌、跳舞、蕩秋千、射弩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怒江地區(qū)的傈僳族同胞有的還要前往瀘水縣登埂澡塘參加“澡塘賽歌會”活動。有趣的是,過闊時節(jié)時,傈僳族同胞誰家舂出的第一塊粑粑都會先拿給狗吃。據(jù)說,這是為了感謝狗“給人間帶來糧種”。傈僳族民間流傳著不少狗與糧種的傳說,如其中一則說,古代人類浪費糧食驚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將所有糧食收回天庭。人類面臨滅頂之災。在此危難時刻,一只狗奮不顧身,順桿爬上天宮偷來糧種,拯救了人類。刀桿節(jié)在傈僳族農歷二月八日,傈僳族農歷二月八日的刀桿節(jié),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儀式,表達愿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刀桿節(jié)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并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tǒng)祭奠儀式,已演變?yōu)槔圩搴脻h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澡塘賽歌會”又稱“春浴節(jié)”,也是傈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盛會。現(xiàn)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舉行。地點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市以北10余公里處的登埂、馬掌河等溫泉。屆時,鄰近各縣、區(qū)的群眾身著盛裝。攜帶干糧、行李,甚至炊具紛至沓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處處帳篷林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過去以洗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jié),現(xiàn)在成了人們休閑度假、歌舞狂歡的節(jié)日。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一幫、數(shù)百人一伙,賽歌、對詩,尋找愛的伴侶,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一帶傈僳族青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娛樂、求偶活動。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舉行。屆時,男女青年們歡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戲。還要在同伴的幫助下,在沙灘上挖出沙坑,將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裝出非常悲傷、痛哭流涕的樣子,唱喪歌,跳喪舞。取鬧過后,才將意中人拉出。他們認為,通過這一活動,一來表示戀人間感情的真摯與深厚,二來可以將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長壽。
“嚼煙與“貼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煙與飲酒的習俗。客人來了,要敬送煙絲;男女尋求伴侶要丟煙絲盒為信物。可見煙絲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嚼煙時,先將煙絲放入口中,然后放點由檳榔根、李子樹皮,栗樹葉一起熬成的黑色膠狀物質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紅。如今,一些婦女認為,嚼煙有失大雅,戒煙逐漸成了她們的自覺行為。“貼面酒”,也叫雙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場面的一種嬉戲趣鬧的方式。他們常把自己釀的濃度高的酒藏與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會歌舞較大的場合,則往往飲臨時釀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飲酒時所的盛器,較原始的是竹筒,現(xiàn)在有時用陶瓷器皿。飲酒時,主人取一竹筒酒,與客人臉貼臉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則就要從頭來過。飲“貼面酒”是絕對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與其她女子貼面而飲,妻子也與其他男子來個“雙杯盡”,這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初來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當?shù)厝斯嗟媚槦岣姑洠魅藚s若無其事。原來,主客雙方喝“貼面酒”時,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咕嘟”的張嘴迎酒,主人卻少飲了酒量。不過,這種喝酒場面確實奇特難得,常給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溫泉“春浴” 怒江峽谷的傈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著“春浴”的風尚。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春節(jié)期間,人們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guī)r洞歇宿。在溫泉住上三五天,進行沐浴。溫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況下男子在上池,婦女在下池,但距離較遠。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們認為只有反復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qū),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溫泉賽詩會”。屆時,數(shù)公里外的歌手們都要趕來賽歌對詩。每當這個時刻,溫泉附近點點白色的帳篷,日夜不熄的篝火邊擺著甘涼的米酒和香噴噴的年食,歌手們一面吟詩對歌,一面品嘗各自帶來的美酒佳肴。新老歌手們,就是在這種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娛樂活動中,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歡樂氣氛。借助“春浴”賽詩對歌潛移默化的影響,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培育團結友好的社會風尚。 除此活動外,福貢一帶的傈僳族青年還要舉行“頭頂射雞蛋的”射弩比賽。比賽時,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頭頂扣一碗,碗底上置雞蛋一枚(或頭頂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雞蛋)為靶,站于幾米之外。比賽開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機擊發(fā),只聽“啪”的一聲,蛋花飛濺,心上人則安然無恙,頓時,場上爆發(fā)出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是一項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比賽,是比技術、賽膽量、見真情的活動。當然,技術不精的小伙子,寧可射不中雞蛋,也不會傷了心上人的。
重要節(jié)日
傈僳族群眾過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萬物有靈,有巫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傳教士進入德宏、怒江地區(qū),傳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歷,借助花開、鳥叫,將一年劃分為花開月、鳥叫月、燒火山月、饑餓月、采集月、收獲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蓋房月10個季節(jié)月。主要節(jié)日有澡塘會、收獲節(jié)、過年節(jié)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騰沖僳僳族群眾每年農歷二月十七日過'刀桿節(jié)”。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后“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后把在火炭里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里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桿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天文歷法
有許多傈僳族分布的山區(qū),氣候異常復雜。例如怒江、碧江、福貢、貢山、瀘水地區(qū),尤其是碧羅雪山、高黎貢山,一東一西,雄峙怒江兩岸。怒江、瀾滄江、獨龍河谷到山巔,垂直落差4000多米,形成了熱、溫、寒三種不同的氣候。午時在江邊揮汗如雨,可是在山巔上,早晚仍是數(shù)九寒天,而山腰卻是溫和宜人。長期以來,傈僳族人民非常熟悉地根據(jù)地形分布的海拔高度的時序,科學地掌握生產節(jié)令和安排作物品種。他們根據(jù)山花開放、山鳥鳴囀、大雪紛飛的這種自然現(xiàn)象變化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自然歷法”,并將其作為判斷生產節(jié)令的物候。多年來,傈僳族人民已習慣于把一年四季劃分為:花開月〈三月〉、鳥叫月〈四月〉、燒火山月〈五月〉、饑餓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獲月〈九、十月〉、煮酒月〈十一月〉、狩獵月〈十二月〉、過年月〈一月〉、蓋房月〈二月〉等十個季節(jié) 據(jù)《云南備徵志》載:“耕種皆視花鳥,梅花歲一開,以紀年,竹花六十年一開,以記甲子,杜鵑花雇〈開〉工花,雌花開宜耕種。”《云龍州志》則說:“以冬月初一為元旦,用栗葉為年樹。” 他們能從四季循環(huán)變化中,掌握了演變過程的本質是地球的運動。并將這種認識推廣到對宇宙的認識,得出了星座每十二年變化一次、六十年為一甲子的認識。
上一篇: 涼山彝族火把節(jié)的美麗傳說
下一篇: 苗族凄美愛情故事:爬山節(jié)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