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百姓家中的“常客”
2015-09-25 10:25:38 作者:穆澤剛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如今,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村工作更加紛繁復雜,如何做好農村工作,筆者認為,黨員干部應該做好百姓家中的“常客”。
精準扶貧、危房改造、評定低保……國家出臺了很多惠農富農的政策,如何將這些好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呢?這就像種樹一樣,什么樣的土地決定了種植所需要的相關配套。基層要讓好政策切實惠農富農,需要制定相應的適合本地發展實際的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制定,不能只做上級的“傳聲筒”,更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需要全面了解本地實際,這就不能屁股“粘”在辦公室挪不動,要勤動腿,到百姓家中做“常客”。通過實地走訪掌握基本情況,種出來的“樹”才不會長成發育不良的“病樹”,或營養過剩的“壞樹”。
政策實施后,有什么效果?群眾怎么看待的?群眾最期待什么?最不喜歡什么?這些信息不會主動飛到辦公案桌上面來,更需要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多與老百姓做一條板凳,擺擺“龍門陣”,拉拉家常,從百姓口中了解政策落實情況,聆聽群眾的期待,記錄群眾的困難,以群眾的口碑和好惡來決定政績和發展方向。做百姓家中的“常客”是收集民情的重要途徑,是黨政機關行好政的關鍵,讓為人民服務做到有的放矢,也是搞好黨群干群關系,與群眾連心貼心的重要抓手。
讓群眾談想法,聚民力集民智,發動群眾主動參與經濟建設,發展新農村,就要黨員干部主動融入群眾,和群眾混“臉熟”。 俗話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做好百姓家中的“常客”,多和百姓打交道,多從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百姓才會把干部當成自家人。群眾把黨員干部當成連心人、貼心人、自家人,百姓的訴求才能更好的傳達;百姓的困難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一些問題和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鄉村,離不開群眾的大力支持,做好百姓家中的“常客”,充分發動群眾的力量,是黨取得革命成功的“鑰匙”,更是建設新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巨大“寶藏”。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