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與壯民族文化相融 平話文化自成體系
2015-09-16 09:17:36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中原文化與壯民族文化相融
作為平話文化傳承代表城區,江南區目前有約30萬人以平話為母語,平話文化已經滲入居民生活。源于中原,隨宋代狄青南征進入廣西,平話文化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子,亦有壯民族文化的血統,其在江南區及周邊蔗園人聚居區根深蒂固而自成體系。這其中,飲食、建筑以及廟宇祠堂文化,隨處可覓。
飲食文化:成名于明清時代
不同于其他飲食文化,平話美食既非“舶來品”,也非“土生土長”。其建立在中原漢族食物的基礎上,經過平話人的加工改造,才成為現今富有南寧地方特色的美食。
除了上一期我們介紹的亭子剪刀粉以及油炸粽,平話人的美食字典里,還隱藏了許多民間美味。如疍家人過年的必備美食——疍家年粽、年糕。當然最著名的,要數揚美古鎮的揚美“三寶”,即揚美梅菜、揚美沙糕、揚美豆豉。
梅菜又名霉干菜,是揚美人祖輩傳承、用特別工藝腌制而成的一種傳統食品,是用新鮮肥厚的芥菜莖葉經晾曬、飄鹽等多道工序腌制而成。新鮮的梅菜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不僅可獨成一味菜,又可以作為配料,烹飪各種菜肴和小吃。
揚美沙糕在明清時代就已是揚美引以為傲的特色食品,也是當時揚美作為商貿集散地體現經濟、文化繁榮的歷史見證。揚美沙糕味甜、有濃郁的米香味,食而不膩、香甜可口、入口即化,至今享譽兩廣地區及東南亞,現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在揚美,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豉。當地的豆豉在清代就已享有盛譽。揚美豆豉因其選料嚴格,工藝精細,具有“純天然、純手工、純綠色”和“手感好、口感好、質感好”的“三純、三好”品質,成為揚美食品的一大特色。
建筑文化:民俗體現在建筑中
提起建筑文化,平話人有自己的驕傲。從舊時至今,平話人聚居區建起的民居大宅數不勝數,尤為值得稱道的是,這些建筑不但數量眾多,還有不少保存完整的。如蘇氏大宅院、雷氏祖屋、莫文驊故居、曾氏民居、周家坡古建筑群、周瑞麟(進士)屋、周積功(舉人)屋和蘇圩鎮、江西鎮的黃氏祖屋等,都是歷史上講平話的大姓人家老宅。
揚美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建筑,而且是沒經修繕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不同于蘇杭地區的一些著名古建筑群,揚美古鎮的古建筑因為保存得好,可稱得上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鎮。以揚美明代民居為例,其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走在揚美,沿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鋪成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緩緩而行,仿佛進入了明清時代。當地人最常提起的五疊堂,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是五進式的青磚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
在五疊堂東面,有梁烈亞故居。故居坐北向南,始建于清朝中期。1922年曾被軍閥放火燒毀,1928年重建。其故居為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于2001年被公布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文化:祭祀習慣流傳至今
平話人有三大信仰:信雷神、信土地公、信祖先,廟宇祠堂作為其必需載體,由此而來的廟宇祠堂文化貫穿于整個平話群體的發展歷史以及日常生活。
白沙亭子一帶有供奉雷神的雷廟,也有專門用于供奉平話人先祖狄青塑像的狄武襄公祠,在平西村有供奉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為主的伏波廟,新屋村以供奉鎮海大皇和土地公為主的鎮海祠,這些廟宇香火不斷,都是南寧市遠近聞名的平話人廟宇。
在新屋村,鎮海廟儼然是村民心中的神圣之地。該廟由青磚建成,三排房子三進排列,顯得古樸悠遠。82歲的本村人梁壽興告訴記者,以前每年邕江水泛濫,農田都被大水淹沒,后來為了祈禱,村民們就在江邊建起了鎮海廟,求神靈庇佑,鎮住“洪魔”。至今,按傳統習俗,村民們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仍會在這里舉行祭祀朝拜活動,祈求風調雨順。
此外,揚美古鎮內的三界廟、魁星樓等建筑,也是廟宇文化的經典體現。魁星樓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經重新修繕過更為宏偉。
三界廟建于明代,當時香火旺盛,遠近聞名。因地處“龍潭夕陽”高處,每當夕陽映照時,廟宇被夕陽湮沒,十分壯觀。
數百年來,這些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平話人,而經代代相傳,平話文化又得以發揚光大, 為世人所知所敬。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