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疆長大:新疆多民族文化給我無限靈感
2015-09-12 11:58:04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學維吾爾語,發現民族文化之美
7歲那年,父母帶著我告別了故鄉尼勒克縣,來到烏魯木齊市,我開始在烏魯木齊市體育運動學校上學。憑著從小對民族舞的了解,還有那個年代流行的霹靂舞對我的吸引,我對文藝特別感興趣,便報考了新疆藝術學院,學習舞蹈專業。
1989年,我在新疆藝術學院學習。宿舍里住著8個人,除我之外都是從阿圖什市來的少數民族同學,一句漢語都不會說,為了和他們更好地交流,我的語言課選擇了學習維吾爾語。
果然,學習了維吾爾語之后,我和他們的距離很容易就拉近了。上課的時候,班里的老師用漢語講的一些專業術語,維吾爾族同學聽不懂,我可以給他們解釋,幫助他們理解。我們也會一起逛街、一起吃飯,他們還用維吾爾語幫我砍價,我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親密。
那時候,我就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漢族和少數民族同學之間的交往,首先是尊重。我們族別不一樣,生活習慣、風俗、文化不一樣,但至少我了解你的語言,尊重你的文化,這樣,我們之間的距離就近了。
學習維吾爾語讓我受益匪淺。1992年,我進入武警新疆邊防總隊政治部文工團,當了一名舞蹈演員。幾年后,我去北京進修,回來當了舞蹈編導,后來又擔任武警新疆邊防總隊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在那期間,我和團里的少數民族演員關系融洽,他們也很聽我的話。為什么呢?因為第一我會說維吾爾語,第二我通過學習維吾爾語,學會尊重他們的文化。
其實,生活在新疆這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區,學習和了解另一民族的文化,感受不同民族間文化的特色和亮點,真的是一筆在其他地域很難獲取的財富。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增進了了解,能夠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對我從事藝術創作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了解,我能凝聚一個團隊的力量,因為了解,我能更好地去發掘、開拓民族文化中最令人驚奇,最光輝璀璨的部分,讓自己的作品獨具魅力。
投身文化產業,讓新疆影響世界
在武警新疆邊防總隊政治部文工團工作期間,我并不局限于創作部隊題材的作品,多年來,我參與過許多歌曲的詞曲創作以及小品的創作和導演等,并于1995年在北京舞蹈學院進修現代舞編導。
那時候,新疆還很少有人接觸現代舞,也很少有人去學,但那卻是我藝術生涯轉變的一段寶貴經歷。從北京回來,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如何挖掘新疆多民族文化的魅力,明確了一個目標:新疆文化要想“走出去”,一定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于是,在后來的創作中,我開始嘗試用現代舞的技法去編排一些民族舞蹈,第一個把新疆的民族歌舞劇和部隊題材的內容結合在一起,2009年,在中央電視臺上演的公安部春節電視文藝晚會上推出劇目《尋找吾斯曼江》,收獲好評。
《尋找吾斯曼江》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的是維吾爾族民警吾斯曼江在邊防派出所任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故事。在他所管轄的片區,各民族群眾都十分愛戴他,家里的全家福上都有他,他不僅是這家人的“兒子”,還是那家人的“叔叔”、“哥哥”。這是一部既有政治意義,又有民族性、觀賞性的劇目,一亮相就讓全國觀眾了解了新疆歌舞文化的魅力,了解了新疆兒女為祖國繁榮發展所作的貢獻,這為我后來投身文化產業帶來了不少啟發。
今年,我加盟新疆達坂城西部歌城文化旅游產業園有限公司,為公司打造大型現代音樂歌舞劇《在他的歌聲里》,將王洛賓10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進行全新改編后呈現給觀眾。
所以,《在他的歌聲里》沒有改變王洛賓這一文化符號的內容和本質,但在編排上,整部歌舞劇的表現手法和操作手段都有創新,比如大量運用數字舞美,聲光電的效果,包括一些多媒體投影。當這部歌舞劇亮相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的時候,收獲了好評。簡單來說,這部歌舞劇并沒有宏大的題材,就是一部以小見大的歌舞劇。它的成功在于,我在發展文化產業上的想法是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延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或者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條腿”就是改革、創新,讓新疆的文藝作品與時代、與國際接軌。
我想,新疆的文化藝術墨守成規是得不到發展的,一代代藝術家都應該去嘗試創新,不僅在文藝作品的創作上,更要在宣傳的手段、營銷理念等產業化領域做到與時代接軌,最終打造出新疆本土的文化品牌,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作者為新疆達坂城西部歌城文化旅游產業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警新疆邊防總隊政治部文工團原團長)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