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設計師建言云南民族服飾產業發展應尊重民族文化
2015-09-08 21:01:56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民族服飾文化研究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學科,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而民族服飾工藝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內容,其研究尚未真正展開。但在采訪接觸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不少本土設計師為云南品牌融入世界、影響世界奠定的自信。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如何利用本民族元素的利器找到發展坐標,是云南民族服飾產業必須要完成的作業。
現狀
“山寨快消”沖擊原創空間
“從《云南印象》全國巡演后,云南民族服飾就逐漸升溫,而且楊麗萍一直都喜歡穿民族元素的衣服,就算是普通衣服也要有個繡片。在她潛移默化的帶動下,穿民族服飾上街也慢慢變得不‘違和’了。”孔雀窩負責人楊麗燕說,云南民族服飾的發展離不開楊麗萍影響力的帶動,但在當下市場,好的民族元素服飾依然只是“小眾”。“雖然有市場跟風,但真正設計、用料都上乘的民族元素服飾,卻因價格高、面料及手工刺繡不易清洗等原因局限了它的受眾群體。”
優秀產品勢必帶來山寨跟風,“楊老師只要穿過哪件衣服上媒體,第二天網上到處都是山寨‘同款’!”對此,楊麗燕是哭笑不得。
“云南市場一直充斥著以旅游產品為主的所謂‘民族元素’,但真正的手工藝反而少見。”云南工藝美術學校教師王云虹說,面對這樣的市場,會有一種真正的手工藝已失傳的感覺。而通過山寨快速復制的快消文化,則僅僅是把手工藝的表面形式機械地復制出來,傳遞給旅游者的印象僅僅只是低廉而已。
舞臺服飾視覺化
生活服飾模式化
設計往大說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它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屬性,決定了不能將設計僅僅停留在產品本身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上,需展示產品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內涵。
“云南民族服飾處于舞臺服飾視覺化、生活服飾模式化的局面。這種設計趨勢,是地方從業人員面對市場特點的共識而形成的,似乎只有這樣才有市場。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瓶頸。”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楊陽副教授說,形成這樣的局面有4個原因。“首先,是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片面理解;其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文化層次不高;再者是制作材料和品質低下;最后是滯后的設計。”
納蘇品牌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師樊志勇也坦言,目前云南民族服飾的民族性太強,和實際生活太割裂。“在設計方面,大多數人對民族文化的提煉還停留在原始的復制粘貼階段,沒有做到設計的融合及深層次的提煉。”
此外,樊志勇還認為,云南民族服飾產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辦法形成閉合產業鏈。“別人都在抱團發展,而云南的企業還在以擺攤攤方式賣產品。”
建言
設計就是要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面對當下成熟的消費者和市場,既要保持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又要順應時尚潮流變化。所以,靈活的設計思維以及積極的應變能力對設計師們顯得尤為重要。
從學院派角度,楊陽眼中的民族與時尚、傳統與現代雖是矛盾的雙方,但正因有矛盾、有對立,在視覺上才能形成碰撞、產生對比,這是符合審美心理的。只是這其中必須根據不同消費人群,把握好對比的方式和程度。“我們的設計就是要不斷平衡兩者的關系。至于民族身份和文化內涵是民族服飾原生性的問題,時尚化勢必會破壞民族服飾的原生性,很難兼顧,因為民族服飾的文化來源于本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民族文化,離開這個背景,服飾就只是顯性符號。在時尚化民族服飾時,很多時候就只能移植可見的形式,無法移植一種文化,因為在時尚化時文化主體已變成了符合時代發展的設計主題了,這是另一種文化。”楊陽認為,只有看到這一點,可能才不會在這一問題上糾結,制約設計的創新性。
以品牌設計帶動地區設計理念
品牌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所以要把云南民族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業內公認的最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要打造出一系列國內外認可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
“中低檔山寨越來越快,但我們拼的是設計和質量,做一件衣服要做兩到三天,一塊繡片要半年到一年,這樣品質化的堅持才能真正打造傳承百年的品牌。”楊麗燕說,楊麗萍的鴨舌帽如今遍地都是,市場上消費這類產品的大有人在,但即使如此,孔雀窩一路走來,依然是良性循環。
在楊陽看來,在一個成熟的服裝市場,必須是多種模式并存,才能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只有借鑒發展成熟的服飾產業模式,以品牌設計為主,這樣才能以品牌設計帶動地區設計理念,擴大消費市場。而創建品牌要從不同的途徑入手,既有高端的定制品牌,也有中低端的大眾品牌,既有地方性產品,也有國際化的產品,這樣才能形成立體產品空間。”
尊重民族文化 堅持原創設計
在與許多設計師聊天中,他們都會談到一個問題——尊重民族文化。
“堅持原創不僅是業界職業操守,也是對文化的尊重,山寨只是短暫的氛圍,不要為了短暫的利益對民族文化做借用開發,如看到一個好圖案,不做任何處理就貼到衣服上,這是一種不尊重的運用。”樊志勇說,要么傳承得更精辟,要么創新得更有意義。
此外,對于“手工”的堅持,也是設計師對民族文化的尊重。
楊麗燕也是“手工”的愛好者,孔雀窩85%的商品都是手工刺繡完成。“刺繡文化作為少數民族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而漸漸形成的一種傳統,但隨著現代化生活的發展,絕大部分人涌向城市務工,民族手工刺繡基本已成為歷史而被擱淺。而‘孔雀窩’目前在繡片這一塊,由固定老藝人來承擔,因為也只有他們具備承擔的能力。我們努力發現并挖掘這種民族文化,同時也竭盡所能保全這些傳統文化的留存和傳承。”
“以機械化來代替手工,從材質上來說就不可能做到與人貼近。”在王云虹看來,首先要尊重真正的手工藝人和手工藝品,才能提高手工藝品的重要性,進而促使人們對民族地域文化日益重視。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