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文人的醉吟文化
2015-08-21 23:16:07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在中國,文人總是特立獨行的一群,智商和普通人沒多大區別,但吃喝拉撒卻都透著一股神神叨叨的勁頭。從古到今,這些人從服用五石散到嗑藥、抽大麻,從秦淮河畔泡姑娘到馬路上飆車,各有各的玩法,各領各的風騷。而在這千奇百怪的
在中國,文人總是特立獨行的一群,智商和普通人沒多大區別,但吃喝拉撒卻都透著一股神神叨叨的勁頭。從古到今,這些人從服用五石散到嗑藥、抽大麻,從秦淮河畔泡姑娘到馬路上飆車,各有各的玩法,各領各的風騷。而在這千奇百怪的愛好中,如果非要找一個通用的,那恐怕就只有喝酒一樣了,中國人相信酒逢知己千杯少,中國文人則相信酒能提升創作能力。
在歷代之中,文人飲酒之風最彪悍的當數唐朝,所以才會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才會有張旭喝高了之后寫狂草。在那時,喝酒不光是尋找靈感的方式,甚至還是文化成就的指標之一。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叫《飲中八仙歌》,說的就是當時文化界的各位酒仙,里面除了李白、張旭之外,還有賀知章、李適之、蘇晉、崔宗之等人,俱是當時的風流人物。這些人每日以飲酒為樂趣,喝得差不多了,有的笑嘻嘻直奔青樓,有的找塊干凈的墻面寫詩,還有一些覺得喝得還不夠彪,于是就繼續喝,直到喝得自己媽媽都認不得他為止。
基本上,在那個時代里,大多數文人都不會考慮社稷民生,杜甫那樣的沒有幾個。很多人即便是當了大官,也照樣愛酒如命。例如前面所說的李適之,當官都當到了左丞相,但是喝酒照樣不耽誤,白日里上班批文件,晚上回家換件衣服就開喝。按照《舊唐書》的記載,李丞相的酒量是相當可觀的,一斗下去面色不紅、心不亂跳。至于一斗有多少,我們可以簡單換算一下,唐朝一升為594.4毫升,而一斗則有十升,而現在市場上買的瓶裝啤酒大多是600毫升左右。也就是說,李丞相連喝十瓶,就跟沒事兒人一樣。雖然說當時白酒度數超低,但怎么也不會比啤酒差,一斗下去,面不改色,當真算是一條好漢。要是他也長連鬢胡子的話,落草剪徑、當個土匪肯定也是把子好手。
除了杜甫所說的八位大仙之外,唐朝的其他文人也有很多是酒林之中的高手,這些人里有的是自己走進了酒缸,還有一些則是別人拽進去的,比如詩人、超級大貪官元載就是一例。元載剛剛進入仕途的時候,多少還有點志向,對于飲酒一道完全談不上喜歡。然而,當時朝野之間豪飲成風,既是詩人又是官員的他想要免俗是非常困難的。開始的時候,他總是說自己鼻子不好,一聞見酒味就受不了,但時間一長,這招就不好使了。一次有個同僚趁酒勁按住元大官人,然后用針挑破了他的鼻子,并且煞有介事地告訴他說,從鼻子里挑出了一條酒魔蟲。眼見自己惟一的借口也沒有了,元載只好放棄了不飲的習慣,于是酒量從幾升狂升至一斗、兩斗,直到每天喝成蝴蝶,連魂帶魄飛舞在半空中。
由于飲酒之風過盛,每天都喝得迷迷糊糊,雖說很過癮,但總歸不是好事,因此唐朝的文人們始終不斷地為自己的愛好尋找借口。例如白居易,喝酒喝上癮,曉得戒是肯定戒不掉的,于是索性把自己叫做“醉吟先生”,甚至還寫了篇《酒功贊》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且飲”,這句話的大半部分都是引用孔子的原話,孔老先生原本說的是“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但到了白先生這里,學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還不如喝點小酒,迷迷糊糊。
除此之外,通過自身的體驗和總結,白居易還認為喝酒可以“變寒為溫”、“轉憂為樂”,“百慮齊息、萬緣皆空。”可見此時的酒已經不單單是聚友會客的調劑品,更多時候它成了文人們排解情緒的良藥。而所謂喝迷糊了,屁也是香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