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文化與市民節日
2015-08-21 22:23:07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核心觀點 我研究世界范圍的藝術節,確實沒有找到像上海市民文化節這樣長的時間跨度,一年12個月它覆蓋10個月,上海2000多萬人口它覆蓋近80%。也許正因為作為一種特殊狀態的節慶,它特別適合承擔重塑文明禮儀形象的重任。
禮
核心觀點 我研究世界范圍的藝術節,確實沒有找到像上海市民文化節這樣長的時間跨度,一年12個月它覆蓋10個月,上海2000多萬人口它覆蓋近80%。也許正因為作為一種特殊狀態的節慶,它特別適合承擔重塑文明禮儀形象的重任。
禮儀可以通過節慶在市民中發酵
記得某一年的7月6日,我站在龐普洛納市政廳的陽臺上,參加奔牛節的開幕式。下面市政廣場穿白衣白褲戴紅領巾紅腰帶的民眾已是一片密密匝匝。這是世界聞名的奔牛節,官名叫圣費爾明節,也是最出名的狂歡節,美國作家海明威在他作品里多次提到這個節,他認為“與之相比,我所見過的所有狂歡節都黯然失色”。圣費爾明節是以圣徒費爾明的名字命名,他是龐普洛納的第一位主教,公元303年被羅馬帝國斬首,為了紀念他就有了這個節日。
每年這個節日開始時,會在市政廣場有一個點燃沖天響花炮的儀式。在等待點花炮的時候,廣場上已聚滿人流,特別是年輕人將打開的香檳、紅酒、啤酒四處噴灑,并將手中紅領巾高高舉過頭,一遍遍呼喊:圣費爾明!圣費爾明!一個個巨大的氣球在密密匝匝的人群頭頂上滾過而不落地,可想而知廣場上人群的密度。據說,這僅有2500平方米的廣場,往往會容納將近15000人,幾近每平方米要站5個人。我從陽臺上俯瞰,人貼人,幾無空隙,大家等待著花炮的轟響,然后可以將紅領巾戴上脖子。此刻市長先生竟波瀾不驚,舉著香檳,笑容可掬地為來賓敬酒。這一奔牛節已舉辦幾百年。這是個充滿禮儀的節慶,除了燃放花炮的禮儀活動以外,還有圣像巡游活動、奔牛活動、斗牛表演等,每個活動都有禮儀。民眾習慣在這樣的禮儀規范下行動,某種程度這種禮儀的規范對市民的行為約束超過警察的約束。
大凡世界上的群體性大型活動都有禮儀貫穿,這些禮儀通過節慶等活動會在市民中扎根并發酵,從而形成市民的精神規范和行為約束。
中華民族文明禮儀形象亟待重塑
我們一直習慣稱自己為“禮儀之邦”,然而禮儀的退化與崩塌令人擔憂。前幾年去我國臺灣地區,在那里逢年過節,小輩還會向長輩行大禮。而這樣的禮儀在大陸,尤其在大城市似乎已難覓蹤影。相比較臺灣地區,乃至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他們禮儀的規整周到,令我們有汗顏之羞和切膚之痛。往往連不起眼的起居、行走、乘車、接客、飲食、交際等等日常小事,我們經常會像一個沒有禮儀的蠻荒族群。禮從大的方面講是制度,小的方面講是品節,是指社會的集體規范和個人的道德規范。孔子要求從天子開始,一直到士大夫,都要遵守禮制,不得僭越。演繹到荀子,在“修身篇”中說:“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古人常說的“仁、義、禮、智、信”,其中“禮”已成為我們民族自我規范、品節修養、道德約束以及價值追求的重要一環。然而近現代以來,傳統文化時不時被大加撻伐,玉石俱焚之下,使中華禮儀風雨飄搖、岌岌可危,這種惡果至今還苦味猶存。因此,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之形象,實非等閑之事。
其實年也好,節也好,都是禮儀大行其道的日子。走親訪友,鞠躬作揖,禮尚往來,互致問候。各種大小禮儀在節日里繽紛呈現,傳統節日如此,新興節日同樣如此。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每屆開幕式必定演奏交響曲目《我的祖國》,這一習慣已成為音樂節不可撼動的禮儀。英國BBC逍遙音樂節每屆閉幕式“最后之夜”必定演奏《統治吧,大不列顛》,這時候電視直播,現場觀眾全體起立,全國觀眾共同參與,場內場外齊聲高歌,已成為英國人的一種精神禮儀。所以,禮儀不但從形式上,而且從內容上,已與節日相伴相生。
開啟重塑文明禮儀的新途徑
我研究世界范圍的藝術節,確實沒有找到像上海市民文化節這樣長的時間跨度,一年12個月它覆蓋10個月,上海2000多萬人口它覆蓋近80%。也許正因為作為一種特殊狀態的節慶,它特別適合承擔這一重塑的重任。我們過去習慣性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種長期養成的運動式的思路和方法,短期一陣子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然一陣子過去,大雁飛過,天空了無痕跡。現在每年持續10個月的市民文化節,它實際上成為一個平臺,一座學校,它起意對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重塑,將對觀念的矯正,意識的確立,習慣的鑄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落細、落小、落實。這其中包括對禮儀的重塑。僅舉一例,本屆市民文化節啟動了“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比賽”,直接報名參賽72000多人,聯動300多萬人,最后在保利大劇院形成1500人集體誦讀的感人場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筆者去年去韓國安東市,這個只有10萬人口的小市卻有著它的驕傲,類似像中國孔子這樣的先賢哲人李滉出自于安東,他創辦了陶山書院。韓國的1000元紙鈔,正面就是李滉的頭像,反面就是陶山書院的景色。難能可貴的是類似陶山書院這樣的書院在韓國大大小小有450座之多,而且這些書院都在工作狀態,發揮著培訓功能,上至大企業的董事長,下至啟蒙兒童,都會報名去書院接受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就是教你怎樣做個懂禮儀規范的人。于是有了對我國禮儀教育的期盼和愿景。讓我們通過市民文化節重塑禮儀形象,使它成為培育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新常態、新途徑。希望更多的部門、機構來共襄此一善舉。(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 陳圣來)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