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禮儀傳統禮儀公務禮儀

從禮樂文化說到和諧社會

2015-08-17 13:53:40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春秋時候,諸侯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孔子在《論語》中稱之為"禮壞樂崩"。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經說:如果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那禮儀就肯定會敗壞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樂,那音樂也一定會被荒廢掉。孔子自己也說:社會政治上
 從禮樂文化說到和諧社會

春秋時候,諸侯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孔子在《論語》中稱之為"禮壞樂崩"。孔子的弟子宰予曾經說:如果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那禮儀就肯定會敗壞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樂,那音樂也一定會被荒廢掉。孔子自己也說:社會政治上了軌道的時候,天子就來制定禮樂制度,諸侯有不遵守這個制度的,天子就來發號施令進行征伐。社會政治混亂起來了,諸侯就自己制定禮樂制度,有征伐的事兒諸侯自己就決定了。可見春秋戰國時候,人們把"禮樂"當作一種理想的政治狀態。戰國荀子有一篇《禮論》和一篇《樂論》,漢代司馬遷《史記》里有專門的《禮書》、《樂書》,以后歷代史書里大多都有一篇《禮樂志》。世界上稱中國是"禮義之邦"。這話沒錯兒,但說得更準確點兒,應該說中國是 "禮樂之邦"。因為,禮樂一直都被用象征中國古代文化。

那么,什么是"禮樂"呢?我們看"禮"的繁體字" ",左邊是個 "示",右邊由兩部分組成,上邊的現在寫成"曲",下邊的是個"豆"字。在古代漢語里,凡有"示"字旁的字大都和祭祀神靈有關,如"神"、"社"、"祈"、"祝"等。"禮"字右邊的"曲"是個象形字,按照考古學家的說法,它象征一個器皿里放著兩串玉,下邊的"豆"字就是放器皿的凳子。這樣,我們就知道"禮"這個字原來是表示祭祀神靈的一種儀式,器皿里的那兩串玉就是奉獻給神靈的祭品。"樂"字原來也是象形字、象征的是一種樂器。古代舉行祭祀神靈的儀式的時候,一般都要演奏樂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那歌詞就是"詩"了。所以,"樂"這個字原來不光是指音樂,還包括舞蹈、詩歌等,它可以說是古代藝術的總稱。《詩經》有一部分詩叫"頌",這類詩都是當時國家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時演唱的。相傳,黃帝以后,每個朝代都有它們特有的樂舞,黃帝的叫《云門》,堯帝的叫《咸池》,舜帝的叫《韶》,夏代的叫《大夏》,周代的叫《大武》。直到唐代,還有宮廷樂舞叫《秦王破陣樂》,據說是唐大宗李世民親自編導的,表現他的文治武功。"樂"原來和"禮"一樣也是祭祀神靈的儀式,并且總是和"禮"相互配合著進行的,古人談到"禮"的時候總要提到"樂",遂形成"禮樂"這個詞。我們知道,很多民族在它文化發展初期都經歷了一個"巫術文化"或 "宗教文化"的階段,禮樂就是我們民族在這個階段的產物。《左傳》里有一段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約在商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對禮樂制度進行了改造,原來作為神靈祭祀儀式的"禮"逐漸變成了政治上的等級制度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往的儀式。

讀《左傳》、《國語》,可知當時各諸侯國凡大事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儀式。在這樣的儀式上,不同身份的人穿著不同,位置不同,動作不同。這里規矩森嚴,不容"失禮"。同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非常復雜的禮儀,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從結婚到故世,可以說生老病死,時時處處都有各種各樣的禮儀。事件不同、場合不同、身份不同、禮儀也完全不同。古代有本書叫《儀禮》,詳細記載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禮儀。這些禮儀我們現代人看來,會感到大繁瑣了、大復雜了,可在古代這些可都是非常神圣莊嚴的大事,一點兒馬虎不得。至于 "樂",一般重要的儀式、典禮都要奏樂、歌詩、舞蹈的。比如,春秋的時候,各諸侯國經常舉辦宴會進行外交會談,宴會的禮儀就叫"燕禮"。這個禮儀有一個重要項目叫 "賦詩言志",參加宴會的各國大臣通過吟誦 《詩經》里的某一首或者一首中的幾章來表情達意。外交人員所賦的詩一定要符合禮儀,如果"失禮"的話甚至會引起外交紛爭。晉國做諸侯霸主的時候,宴會各國諸侯議事,齊國大夫高厚賦詩不合禮儀,晉國很不高興,就和與會的其他諸侯會盟要討伐齊國。從這些記載里我們可以看出,禮樂雖然已經不再是神秘的祭祀儀式了,但是它們仍然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再往后,"樂"本身也分化了,大概到漢代時,詩歌、音樂、舞蹈就己經成為各自獨立的藝術形式了。但人們習慣上還經常用 "樂"統稱各種藝術。于是,"樂"這個詞有時專門指音樂,有時可以指各種藝術。

春秋以后,"禮壞樂崩",西周傳下來的禮樂制度基本上被破壞了。但是,歷史上每個朝代興起它都要有一番"制禮作樂"的活動,或者把前代流傳下來的禮樂加以改造,或者根據當時的需要制定新的禮樂,歷代史書里面的《禮樂志》記載的大都是這些事情。戰國的時候,百家爭鳴,其中儒家最向往古代的禮樂文化。歷史上傳說孔子曾經"刪詩書"、"訂禮樂"。司馬遷的《史記》上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孔子周游列國有--次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好幾天吃不上飯,但孔子仍然堅持給弟子們講課,那奏樂唱詩的聲音從來沒有停過!從孔子開始,儒家就形成了一個傳統,就是非常重視禮樂。他們寫了很多書記載古代的禮樂制度,并且自己也研究禮樂,用它來進行教育。后來各代王朝"制禮作樂",大都是參照儒家的著作來進行的。當然,中國古代的禮樂并不都是從上古時代的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也有很多是在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在變化,有的禮樂被淘汰了,又產主了新的禮樂。還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禮樂傳統。古人對待禮樂有著我們現代人所不能想象的莊嚴感、神圣感。一個國家如果各階層的凡事都能嚴格遵守各自應有的禮儀,那就社會秩序穩定,天不太平了。在古人看來。這就是 "天下有道"。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人處事處處都能符合一定的禮儀,就會被認為有修養、有道德。所以,在古代,禮樂常常被作為道德的象征,象征著一個人的品行修養。當然,古人也注意到禮樂是人們真情實感的表達形式。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就是說:禮呀,禮呀,難道僅僅就是那些用來祭祀神靈的珍貴的珠玉布帛嗎?樂呀,樂呀,難道僅僅唱唱歌跳跳舞就行了嗎?所以古人講禮樂,是要將內心的真情實感和外表的禮儀形式恰當地結合起來。孔子還說"質勝文則野,文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是說要把真情和禮儀結合得很好,那才是個有德行的人。

《尚書》里說在舜帝時代就有執掌 "樂"的官員。叫夔。有一次,舜帝對夔說:"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不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可知古代禮樂教育不光是讓他們掌握禮儀、通曉樂舞,更重要的是要用禮樂來養成良好的德行。據說,周朝有一個龐大的禮樂教育部門,專門負責教育貴族子弟,教育的內容主要就是從黃帝傳下來的《云門》等六代大樂,主持這個機構的官叫"大司樂"。中國古代教育內容有"六藝",就是"禮、粵、射、御、書、數",禮樂列在"六藝"的前兩位。后來儒家出現了,人們就用"六藝"這個辭職儒家的教育內容,也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禮樂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漢代以后,中國古代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六藝",所以禮樂的教育仍然很發達。

現代人有時候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中國古代有那么多的詩人?為什么差不多每個讀書人都會寫詩?這都是古代禮樂教育特別發達的緣故。因為詩原來是包含在"樂"中的。我們現代人讀古詩,大多喜歡那些描寫自然山水的詩,李白、王維、孟浩然的詩尤其受到歡迎。其實,在古代,地位最高的詩人是被稱為"詩圣"的杜甫。杜甫的很多事關懷社會現實,古代凡是這類詩一直都很受重視。這就是因為古代的詩原來是"樂"的一部分,"樂"又總是和"禮"緊密結合著。音樂也是這樣,現代有一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學者說:"不管在孔子之前或在他之后,我們縱覽整部中國史,翻來覆去,老是看到音樂和國家難分難舍。國安只要一成立,音樂家就要被動員起來,創造新樂,或者復興舊樂,制定代表國家的樂章。這種制定的音樂如果哪天消失不見了,這代表國家沒有了,甚至于是被消滅了。"其實,音樂也是古代知識分子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的文人大都擅長撫琴、鼓瑟,用它來調節身心,怡情養志。曹魏時代有一個名士嵇康,他因為反抗司馬昭篡奪曹魏政權被司馬昭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殺害了。當嵇康被押上刑場準備行刑的時候,他要求再彈一次他最喜歡的琴曲《廣陵散》。因為這部琴曲當時只有嵇康一個人會彈,所以嵇康彈完了就感嘆道:"我死以后,《廣陵散》就從這世間消失了!"東晉時候的大詩人陶淵明本來不會彈琴,但是他家的墻上常掛著一副沒有上弦的琴,閑暇的時候他就拿起琴來放在膝上,做出撫琴的動作,從中去休會無聲的妙趣了。我們通常說的中國古代文人的"四寶",就是琴、棋、書、畫,如果從根源上講,這都是從禮樂文化傳統中產生的。 

禮和樂雖然經常被相提并論,但它們的功能是不同的。簡單地說,禮的功能首先是區別,也就是把全社會的人區別出各種不同的等級,給每個等級的人規定不同的禮儀形式。這個規定也是非常嚴格的,下個等級的人不能使用只有上個等級的人才能使用的禮儀,否則就會被認為"僭禮","僭禮"就等于犯罪了。春秋時天下大亂,魯國的執政大臣季孫氏有一次在自己家里欣賞"八佾"舞蹈,孔子知道了很不高興。"佾"就是舞蹈的行列,每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按照周代的禮樂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佾"。季孫氏是魯國國君手下的大夫,按理只能享用"四佾",他的這種行為就是"僭禮"。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禮的另一個功能就是節制,實際上具有"法"的作用。當然,古人也知道,禮的規矩太嚴格了,容易造成社會山各階層的人相互隔絕,這樣的社會雖然有秩序,但是沒有生氣,死氣沉沉的。所以,就用"樂"來溝通不同階層的情感。"樂"功能一個是"宣",就是把內心的情感宣泄出來,情感宣泄出來,一來可以達到情緒的平和,二來可以被別人了解,這樣就能達到情感的溝通。"樂"的另一個功能是"和",就是"調和"、"和諧"。古人談到夫妻關系好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琴瑟諧和",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禮樂文化里講的"和"是指促進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禮和樂雖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恰好能夠相輔相成的,古人甚至認為禮樂在社會上這種相輔相成的作用正是天地自然規律的體現,所以《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者,天地之序也。"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傳統,比如講究禮儀、重視德行、文藝發達,并且總是追求社會生活的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當然,社會在不斷發展,禮樂也應該不斷發展,過去的禮樂現在不適用了,放棄不用了也不是壞事。過去人們推崇的德行,現在看來太封建了,也應該扔到歷史的垃圾筒里。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總是有些有價值的東西存在,現在我們講要建設"和諧社會",這個目標包含很多具體內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這些內容當然都帶有現代生活的特點,但是不是和從古代傳下來的禮樂文化無關呢?其實,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和諧社會"的具體內容和禮樂文化傳統關系是很密切的。法治是以法治國,用法律規定人們的行為界限。民主要保證人民合理的愿望的表達和實現。民主和法則的關系不是很象"樂"和"禮"的關系嗎?至于"公平正義",我們說過,"禮"在古代具有"法"的作用,在當時人看來,禮本身可以說就代表著公平正義,所以"失禮"、"僭禮"要受到譴責甚至懲罰的。"誠信友愛"是對公民道德的要求,這原來就是傳統禮樂文化的觀念在現代的發展。"充滿活力,安定有序",更不必細說,在禮樂文化傳統中,"禮"保證社會的"安定有序","樂"就是使社會"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提法有現代意義,但我們說過,中國古人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體的,都遵行著同一規律,禮和樂就被看作是天地自然規律的體現,這不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嗎?

不過,我們并不是說我們現在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恢復古代的禮樂文化傳統、而是說建設和諧社會這個目標的提出與禮樂傳統有很深刻的關系,今天我們仍然與民族優秀的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代那些優秀的傳統是我們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智慧的結晶,不可輕易拋棄,在新的時代我們仍有責任讓這份遺產發揚光大,否叫就會讓人罵我們"數典忘祖"啦!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