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國學國學入門

《弟子規》解讀(五)

2015-08-17 10:51:08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泛愛眾
「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除了人之外,你還能擴展到動物、植物,這個世界就更為美好了。請看下一條課文,第二十五條: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

泛愛眾

「泛」就是廣泛,很普遍的意思;「愛」就是慈悲,有愛心。這個「眾」,我們此地講的是眾人;除了人之外,你還能擴展到動物、植物,這個世界就更為美好了。請看下一條課文,第二十五條: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這一條也指出來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樣的;我們站在地上,都是同一個地球上面,所以人應該要彼此的珍惜。尤其最近科技的發達,交通的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互動更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為地球村了。所以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睦共處,族群與族群當中也應該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認為我這個民族比較優越,我的家庭也比較富有,就有那種侵略別人之心,輕忽別人的心態,往往都是紛爭的開始。所以人為什么會有爭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來,彼此不互相尊重,才會引起這樣的爭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從個人開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滿,社會也會一片祥和。

我們如果能愛護一切動物,愛護一切花草樹木,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看到天空的云彩,我們會感覺大地非常的美。我們再看這么漂亮的花草樹木,我們看到大自然這么美,看到花長得這么漂亮,我們內心也都會覺得非常的喜悅。我們再看看動物,天空飛的,我們聽到鳥兒在唱歌,我們聽到植物上面的蟲鳴,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安心,很寬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們能把愛心擴展到動物,也能愛惜一切動物,愛惜世間的一切植物,愛惜這些花、這些樹,人間一定會更美好。人看到這么好的環境,生活也會更為完美,更為幸福。我們再看下一條,第二十六條: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為什么會受到別人的推崇與尊重?就是那一個人品德涵養都很好,他足以服眾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舉止,就會從內心不由自主的敬仰他、尊敬他。為什么?因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養。所以這一條也告訴我們『行高者』,就是內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養到達一個程度,一個修養很高的人,他的名聲、他的威望自然相對的提升。這種從內心發出來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說他用權勢來希望大家能服從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會值得尊重,不是他長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權勢,他有財位(有財產有地位),不是的。因為那種是假的,真正從內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顏回贊嘆孔老夫子,他就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你看老師他非常的高昂,為什么?他的內涵、他的品德、他的修養都是那么高,那么雄偉。為什么雄偉?因為他的德行、他的威嚴會讓我們不自覺的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個人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一定要從內心做起,你才有辦法以德服眾。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這里就講到一個人有才德、有才學,有真正的學問,這些才德隨著你學問的提升增高,你的聲望也會隨著你的內涵而提升。為什么?世間人都很希望擁有良好的老師,你有這樣的才學,很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羨慕你的才學之外,同時也很敬佩你有這么深厚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知識,知識的話,我們一看就明了。學問是有真實的實學,這些實學散發出來,你的言行、你的舉止都會很令人敬仰的。所以這里講人之所以能服眾,不是他講話大聲,也不是用權勢能壓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樣的真才實學,有那樣的道德涵養,你才有辦法令所有的眾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訴我們,人要好學。尤其領導人物或者老師,我們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斷的提升,才有辦法作育英才,你才有辦法在團體里頭、團體當中領導眾人。自己千萬不能有偏頗,行為方面更要謹慎;不能謹慎,不能廉潔,那你就沒有辦法領眾,更不可能有辦法服眾。不能服眾,我們就曉得,這個團體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這里再再告訴我們,我們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贏得眾人的服從。我們再看第二十七條: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財。財有兩種含義,一個是自己的才能,一個是錢財。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吝于自己的才華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應該幫助一些沒有能力的人,希望他們也能在這一生愈來愈好,能幫助別人解危,能幫助別人解決社會上的困擾也好,財物上的施舍也很好。總而言之,這里告訴我們,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樣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財富,適時的幫助別人,都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今天社會上已經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動的幫助別人,我們讀到《弟子規》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有才學、有才德之人,應該要站出來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這樣才能挽救社會頹敗之風。

『人所能,勿輕訾』,什么意思?這個「訾」就是輕視、鄙視。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別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贊嘆,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會落落的批評,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輕,同行相忌」。很多人都因為面子問題,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往往沒有辦法贊嘆;不但不能贊嘆,反而還要多加以批評兩句,這個也是人的通病。我們有這樣的毛病,我們檢查看看,這是經常很容易犯的過失。我們讀到這一條也要很謹慎的想一想,如果有的話,及時的改正,我們會更好,這個人生會過得更好。

因為妄加的批評,旁人看了,他會認為你是一個貢高我慢之人。我們也曉得,「謙受益,滿招損」。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我們最忌諱的就是自傲自滿,自傲自滿的人就沒有辦法與眾相處。不能與眾相處,這個人生就沒有什么意義,因為你都沒有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中的互動,我們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這種心胸,看到別人有能力,應該贊嘆,能再加以幫助,那是最好不過了。我們再往下看: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這個『勿』就是不可以,『諂富』就是去巴結富有之人,或者有權勢之人。『勿驕貧』,也不要驕傲,貧賤也不要難過。這里告訴我們,當我們生活好一點,我們不要笑貧,不要輕視這些貧窮沒落之人;我們如果貧窮,處于貧窮,我們也不要去巴結有權勢之人,沒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間應當坦蕩蕩。這里也告訴我們,要有志氣,要有氣節,有道是素富貴,素貧窮,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窮也安于貧窮當中。

我們講世事無常,人環境的好壞,可以說風水輪流轉。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難堪都說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現今所有的環境,當你有地位、有權勢的時候,千萬不要仗勢欺人;我們貧窮的時候也要有志氣,一定要發憤圖強,不要有那種自卑的感覺,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所以這里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會輕視別人,同時別人也會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貴,哪一天你落寞了,別人一樣的也會瞧不起你。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想一想,我們應該要珍惜。富貴的時候,不忘要多施舍;貧賤的時候,不忘自己要好自為之,要努力自強不息,自然能改造環境。

『勿厭故,勿喜新』,這一條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習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擁有。如果有這樣的心態,我們的欲望就永無止境。所以有一句話說,「喜新厭舊」,這可以說自古以來,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習性。對物品來講,如果不能珍惜,不能愛護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會愈來愈深,這樣對我們人生也是很不好的。為什么?因為無止盡的欲望會帶給你很大的痛苦,當你入不敷出的時候,這個時候怎么辦?已經養成這么奢靡的習慣,要回頭都相當的難。

所以從小我們也要告誡子弟,要愛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輕人,最喜歡追求時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趕上這樣的潮流,這個也是相當不好的毛病。子弟有這樣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誡之。當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厭舊這種心態,這個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與人相處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厭舊。我們曉得現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為什么會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當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給搞破碎了。拋棄子女,拋棄妻子,棄妻棄子都不應該,棄夫棄子也同樣的不應該。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難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難得,我們不可能把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在于自己一時的喜新厭舊,一時的貪欲,然后造成破碎,這個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極大的罪惡。

為什么?當一個人被拋棄,不是他一個人而已,還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傷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說是非常的傷心。想一想子女在這么小,他就失去了親情,可能沒有父親,可能沒有母親,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溫暖之后,長大如果在外面為非作歹,父母的過失就更大更大了。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蕩,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歸返,不曉得應該趕快回頭。我們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個身世凄涼的家庭背景,原來都是得不到親情的照護,從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溫暖之下,子女肯定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會安定的關鍵所在,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們不要輕易的讓這個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當中含有極重的情義,什么情義?想想看,婚前兩情相悅,才有可能結合成為一個家庭,結為夫婦。婚后彼此互相努力,建立這個家庭,買了家,安置好一個幸福的窩,彼此都有恩德,這個叫恩義,夫妻之中這個恩義我們不能忘記。還有一個,夫妻里頭還有信義,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過去的這些誓言,如今搖身一變統統忘記了,夫妻之間的三義都不見了,情義、恩義、信義都不講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有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們看了實在是非常的難過,尤其無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憐。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要想一想,我們所作所為是不是影響重大。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響有多深。

所以,當我們讀到『勿厭故,勿喜新』的時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質上面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在與人相處,在感情方面,我們是不是也有喜新厭故的這種心態?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時回頭,懸崖勒馬,一切還是來得及挽救的。我們再看下面: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這里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我們會忽略很大的一點,哪一點?經常只有顧到自己,不能替對方著想。譬如說我們要找人講話,要找人幫忙,我們如果沒有注意對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請人幫忙,就跟別人講話,往往對方礙于這個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在此我也深深感受到,從以前服務于公職,或者后來從事教職,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擾。對方不知道你很忙,雖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講話,明明我們在思考,但是沒有辦法。碰到這樣的人,怎么辦?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這么忙,趕快的離開。有時候,我們正在思考的時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時候,又接到電話,這個電話偏偏對方又跟你講了很久,有時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絕,往往也會帶給自己無限的困擾。

所以,每一次我講到『人不閑,勿事攪』的時候,我會特別的告訴學生,當你看到別人很忙,千萬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煩。「勿事攪」,就是不要再麻煩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讓別人更忙。同時,我也告誡所有的小朋友,當你要打電話給親人、給朋友,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吃飯的時間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要在這個時候打電話給別人。即使你要打電話,你也要問一下:請問你現在有空嗎?不要電話拿起來,就拼命講個不停。人有時候是很忙的,但是礙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絕。

所以在電話當中,我們也要建立一個新的觀念。我們打電話給別人,除了問候之外,如果要長談,要細講,要聊長一點,希望也能問一下對方有沒有空閑。過去的學生,他們知道我都有這樣的習慣,所以他們打電話來,通常都會先問:請問老師有空嗎?如果他的問題比較長,我都會另外安排時間,請他什么時候再打來,方便的話就那個時間打來,這樣才不會互相的影響,所以這個也是很重要的禮節。希望每一個人在讀到這一條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到,當別人很忙的時候,我們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煩。

『人不安,勿話擾』。我們看到一個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們也不要再去找他講話。這個「話擾」就是再去找他講話,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這個事情找他幫忙。有很多人非常有愛心,聽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趕緊去看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里也講到人跟人相處當中,互相看到對方的不是,互相見到彼此的缺點,這是很經常的事情。我們看到別人有缺陷、有短處,『切莫揭』。這個「切」就是真實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記;「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講開,把人家傳開。我想每一個人,他都有弱點,他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跟弱點也是最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所以當我們知道對方有缺點,我們不要像傳聲筒一樣,到處去講別人的這些短處,非常要不得。你會講別人,同時也要記住,別人也會講你;你怎樣講別人,別人也會以牙還牙對待你。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有包容別人的心量。看到別人有短處、有毛病,不要去傳,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說是相當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說』。這個「私」就是隱私,也是不可以說,一定不可以說,「切莫說」。在人與人相處當中,我們也不免會有一些朋友,他過去曾經遭到一些痛苦之事。當我們知道他有這樣一段不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這種隱痛,我們曉得了,也應該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講,講了以后他的傷害會更深。除了這個隱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應該讓當事人曉得的,我們也不應該去傳述。

舉一個例子來講,一個朋友他曾經這樣說到,他說有一個醫生,他看到這個病人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可以說在數日子了,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所以,他就跟這個病人說:你可以回去了。這個病人他的年紀也不小了,當醫生跟老伯說:老伯,你可以回家了,從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說:你過世了以后,你永遠就不會到醫院來了。這位老伯就這樣回去了他的家里。因為醫生的這一句話,給這個病人產生很大的信心,他說永遠都不用來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興。

事隔一兩年之后,這個病患覺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說經過一兩年再回來復診看看。這個醫生看到這個老伯,就非常的驚訝說:老伯,您怎么又來了?這個老伯就講:我來看你,因為你以前說我已經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興,對自己很有信心,就這樣慢慢的調養。經過兩年之后,他認為應該再來醫院檢查,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這個醫生就告訴所有醫學系的同學,他說醫生的一句話,往往可以讓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為他沒有把真相告知這個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曉得自己的病這么嚴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為心理作祟被嚇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當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的時候,我有一次有一個朋友他當醫生,他也講到類似這樣的故事。他就講病患甲乙兩個人,病歷的診病單開錯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兩個單子給錯了,結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轉換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癥,原來只是胃小小的發炎而已,結果兩個人的命運就不同,一個活得很好,一個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這里,我們對于別人有隱私不應該讓他知道,或者我們知道的也不應該替他宣揚,這樣會造成別人很大的傷害。后頭我所講的病情,我們也要注意病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打擊,這樣的事實,我們也要替他隱蔽起來,不要讓他了解。

曾經在親朋好友當中聊天,也聽到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得到肺癌,他們不想讓父親知道他得到癌癥。所以當醫生診斷證明開給他們的時候,家族就開了一個會議,認為應該給父親過一個很安詳很快樂的晚年,不希望他在醫院里頭折騰。所以就把這個「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發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給父親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們回家療養就可以,吃吃藥打打針就可以。

經過幾年,兩三年,父親也真的是很快樂。子女知道父親的病已經相當嚴重,但是不愿意讓父親在醫院里頭做很多化學治療,或者痛苦的這種試驗,他們不愿意。父親在這兩三年當中也過得很快樂。有一年過年,他就自己跑去給醫生看,因為精神不錯。醫生就跟他說,你已經癌癥末期了。結果來不及了,因為家人沒有陪同他,這個父親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響,隔了幾個月就走了。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曉得當有一些隱私,不能讓對方知道,我們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讓他知道是在保護他。尤其是這個病情,為人子女的,我們如果曉得親戚朋友當中有這樣的人,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事實的打擊,我們一定要替他隱蔽,不要讓他曉得。看到別人,或者聽到別人有痛苦的隱密,有隱私,我們更不應該去跟別人宣揚,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損陰德的一件事情。接下來我們看底下一句: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這里也告訴我們一定要隱惡揚善,我們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廣,這個社會會更美好,就是善,我們能講人家好的這是好事。為什么?當別人知道的時候,他們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把這個善的一面更加的擴散。人人能行善,這個社會不是更好嗎?

『人知之,愈思勉』。「人知之」,就是善的一面,當別人曉得以后也會很高興。「愈思勉」,如果當事者他聽到自己的善事傳開之后,他自己也會警惕自己,自己會更再接再厲。因為人都有向上提升的欲念,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不斷不斷的向上提升。所以當我們行善,如果別人曉得也沒有關系,我們更應該警惕自己,再接再厲,再做得更好。

但是不能有那種為善人知,為善就是要大庭廣眾都曉得自己為善。我們要曉得,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當別人把你的善傳開之后,我們更要謹慎自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求諸己,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人知之,愈思勉」,當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傳開之后,肯定會有很多人來效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能把孝悌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聽了有感受,他會起而效法,來行孝,對自己父母孝順,這個就是好事一樁。所以,人不要忘記,看到別人有好的一面,我們一定要贊美,我們要把善良的一面更要加以發揚光大才是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這里就講到如果不能揚善,專門把不好的事情張揚出去,就是惡。為什么?因為把不好的傳出去以后,人心惶惶,而且說不定你傳的又不是事實,如果讓別人誤以為真,信以為真,那更是要不得。

『疾之甚,禍且作』。所以你把這些不好的事情傳開,傳得很快的時候,「疾之甚」,這個惡事傳得特別快,「禍且作」,有時候會招來很大的禍害。所以,人一定要記住,看到不好的事情、看到不對的事情,我們要想一想,三思而行。尤其當今的媒體傳播非常的快,傳得愈快,傷害可能愈深愈大。所以,看到不好的要記得三思而行。隱惡揚善自古就是一種非常美好的美德,在現今社會里頭,我們更需要隱惡揚善。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我們都曉得人與人之間,好朋友當中,我們見到朋友有過失,我們理所當然的都會勸他兩句;夫妻之間,我們看到對方有過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難免我們也會勸他;看到子女有不對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會來教導他。這一條就告訴我們,『善相勸』,這個「善」要特別的注意。我們都知道規勸別人,可是這個「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納別人的規勸?有兩種原因,我們不能不曉得。第一個,規勸的人,他的態度、他的語氣很強勢,就好象指責說:你不可以這樣,你錯了,態度不能圓融。第二個,就是對方他接受你這樣嚴厲的態度,不是很好的口氣,他不能服你,他認為你這樣講我,我偏不改。所以此地講「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們想一想,跟我們最近的親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為什么會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聽了口氣很不好,聽了很不舒服。為什么會不舒服?就是對方在指責過失的時候,往往態度語氣相當的不好,令對方受不了,所以兩個人才會吵架。這里就提到人與人之間,如果在規過勸善的時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適當的時機。你如果沒有抓好這個時機,這個時間抓得不好,讓他很難堪,讓他覺得很難為情,就會傷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個人都很講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講究自己的面子問題。所以一定要記得,當我們在勸勉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對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盡我們的力量來幫助他,來規勸他。同時,一個人如果有真誠之心想要規勸別人,我們說「誠于中而形于外」,這個時候你的語氣、你的態度一定是非常虔誠,一定能感動對方會察覺說:我這樣的確是過失,很感激你的勸勉。如果我們用強勢、很權威的這種態度來勸勉別人,有時候反而沒有辦法達到規勸的目的,而且還結了怨仇,還懷恨于你。你這么兇,給他沒有面子,給他現場難堪。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條,不要很高興看到別人有過失,就趕緊去跟別人講,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間,夫妻倆人的對話,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學習的對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講話,他的語調也會跟父母一樣輕聲細語。如果父母之間有過失,彼此是用很嚴厲的這種言語來指責對方就不對。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勸,德皆建」,這個德就是我們自性里的性德,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過向善的這種本能,這種德行。因為我們后天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原來所有的德行,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真是好朋友、親人是應該要講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可以不講,我們不能見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墮落。如果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規勸,這里就講你就沒辦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雙方都能樹立很好的德行。從歷史上,我們前面已經講到唐太宗跟魏征,像這樣的皇帝,開闊的胸襟,能接納建議大臣對他的規過,可以說相當的難得。貴為皇帝都能如此,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的身份地位,是不是更應該學習他們這么寬宏大量,這么大的胸襟。我們在勸別人,在勸人的時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樣的言語,用怎樣的態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說『過不規,道兩虧』,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惡,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幫助他,就是「道兩虧」,兩邊都有虧損。一個是一直往下墮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淪;另外一個,你眼睜睜的不愿意幫助他,這樣也不對。所以「過不規,道兩虧」,你沒有規勸別人,別人不懂得改正,這樣也是有失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點,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紛紛反應的;也就是說,如果父親在教小孩,他比較嚴格,做母親的就在旁邊攪局。什么叫攪局?就是爸爸口氣比較嚴,媽媽就在旁邊鼓噪說何必這么嚴格,讓小孩有所依恃,讓小孩覺得你們大人都沒有辦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無恐,這個也很不對。當有人在勸教子女,或者在勸勉別人時候,在旁的人應該要先回避一下,千萬不要破壞當時的教誨。因為教導子女,非常忌諱一個嚴格的在教,一個很寬宏大量的在旁鼓噪,這是很不好的。

記得小時候,鄰家有一對婆媳相依為命的這戶人家,子女也有幾個,當時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這戶人家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最后我們看到他的子女長大之后,都相當有成就。每當媳婦很嚴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時候,甚至會揍他、打他,做奶奶的會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訓完之后,祖母她會出來牽著孫子說:你剛剛就是因為犯錯,犯錯母親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為你做錯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遠記住這樣做是錯誤的,她是要你好,將來不要變成壞人,將來你會成為社會上賢良之人。有這么賢明的奶奶,所以我們看到這戶人家他的子女都相當有成就。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你夫妻兩個人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應該要協調要同步要一致。做為爺爺奶奶在旁邊如果看得心疼,就應該要出去回避一下。當然做父母在嚴厲教導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謹慎小心。為什么?你打他的時候,我們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這樣反而會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災難發生,那就真的是遺憾終身。

所以「善相勸」,我們兩方的品德都可以樹立,因為我們可以漸漸的切磋而提升。不過在此地還要再鄭重的叮嚀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達到勸解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這個效果可能沒有辦法達到。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九條: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這一條也跟我們切身生活,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從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飯的時候,我也曾經這樣問學生:碰到你喜歡吃的菜,會不會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裝?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會說:會。為什么?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覺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爺爺奶奶也說:好,那你盡量吃。

……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這一段也是跟我們日常生活很有關系。尤其大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我們也會特別感受到,明明很不想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別人就會丟給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這樣的感受。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將加人』,當你不管是言語或者事情要加諸于別人,譬如說你將要批評別人,要說別人不是的時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對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這樣的批評?你這樣講他,他會不會難過?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會難過。想到這里,就應該趕快停止。

『己不欲』,當你自己也不愿意別人這樣來對我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語也好,我們都要三思而后行。「將加人,先問己」,平常我們都忽略了。為什么忽略了?因為我們經常沒有這種反思的舉動,往往看到就講,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諸于別人,讓別人痛苦,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往往人都會忽略,我講完就算了,從來不去考慮它的后果是怎樣的。所以這里也特別提醒到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個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語加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們就要想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應該這樣加諸于別人。再看下一段: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這里就講到我們人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內心經常會覺得很滿足,覺得世間的人對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環境也會一片的祥和。為什么?他感激所有的人對他好,他也感激世間種種的環境都是非常美好的。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頭,不要活在憤憤不平、經常抱怨,不能活在這樣痛苦的世界里頭。

所以,這里提到『恩欲報』。簡單的講,就是誰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有感恩圖報之心,一定要報答他,不可以忘恩負義。我們想一想,現代的社會,幾乎是忘恩負義的社會,幾乎可以說是這樣的。當然好人還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確是太少了。我們想一想,這一生當中,我們擁有這樣的身體,誰給予我們的?父母。如果沒有父母從小這樣辛苦的把我們養大,我們就沒有今天。再想一想,我們能有這么良好的生活條件,每天快快樂樂到學校去讀書,誰給予我們的?就是師長。你能明理,誰教導我們的?也是老師。這些學校誰蓋的?就是國家。我們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誰的功勞?就是很多人集體起來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在佛法里頭講人有四種恩德,我們必須報答,而且這個恩德對我們非常非常的大。第一個,就是父母之恩;第二個是師長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個是國家之恩,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另外一個就是眾生恩,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他們努力才有的結果。 

所以我們想到這里,我們從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們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來報答,怎么報答?你能盡心盡力奉養你的父母。你能盡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華把你的才藝貢獻給國家社會,也是報國家之恩,報眾生之恩,報老師之恩。為什么?老師辛苦的傳授我們的智慧,傳授我們的知識,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報答老師的恩惠。怎樣報答?一定也要再傳授下去,一代傳承一代。

『怨欲忘』,這里就講到當你有不平衡,當你受到委屈,當你心中有仇怨,這個時候應該要趕快把它忘記。我們想一想,當我們看到藍藍的天空,沒有絲毫的云彩,我們會覺得非常的空曠,內心也會覺得非常的開朗開闊。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終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我們何不把這種怨恨快快的把它去除掉。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們應該要早早的把它除掉。這些怨恨就好象濃厚的烏云一樣,我們看到天空沒有藍藍色彩,天空烏云滿布,我們看了也是會覺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懂得調適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時候,不要把怨恨愈積愈多,就好象存在銀行一樣,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頭愈結愈大,這是很不好的,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傷害。所以圣人告訴我們,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應該早早的把它忘記。我們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內心里頭的障礙,內心里頭的不平衡,就好象倒垃圾一樣,每天要把這些臟的東西統統把它丟光,我們的身心才會安適,才會舒服。

『報怨短,報恩長』。所以這里就提到,我們仰慕父母,孝順父母,那是一輩子的事情,是源遠流長的。不能說我現在想到孝,我才來孝;我沒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報恩。所以「報怨短」,要記得有不舒服的時候,要趕緊把它去除掉;有恩于我們的,我們終生不要忘記,這樣才對。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有這么快樂的環境,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

我曾經看過有一個先天就雙目沒有眼珠的人,當時我在用餐,點餐的時候,也看到他要吃一碗面,我當時看他在吃面的景況,我那天中午就吃不下飯。為什么?我感到我自己真的是一個非常幸福快樂的人。我看到他吃這一碗面,雖然有稍微涼一點,但是他兩只手這樣摸,沿著這個桌子慢慢的、慢慢的摸,然后筷子拿起來慢慢的端起來,摸很久他才吃一口。我看到這種情形,我的眼淚就掉下來。為什么?我感到人間有這么悲慘的人,有這么可憐的人。我們想一想,今天我們這么幸福,這么快樂,我們更應該感恩圖報。對于我們好的人,我們不可以忘記,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不能有報怨,不能有懷恨。你看這樣的人,他都有勇氣,他都活得這么好。我們常人,我們一般正常之人,更應該不要愧對父母,不要愧對國家,不要愧對師長,應該要好好努力才是。看完了二十九條,我們再看第三十條: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這里就講到當你是一個主管,當你領導很多人的時候,做為主管,做為領導人,你應該如何來善待你的部屬?我們曉得要以德才能服眾。從最簡單的做一個主管、領導人物,應該如何?這里就講『身貴端』。你的身體,從你的行為舉止,你就要端正。這個「婢仆」,古時候都有丫嬛,我們說婢女;仆人有長工。這些長工、丫環我們就統稱為婢仆。可是現在我們不用這樣的名稱,我們都稱為部屬,或者家里頭的傭人。 

如何對待他們?「身貴端」,首先做為一個領導人,做為主人的你,你的身體,你的言語,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會向你學習,你不端正,底下的人當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家也好,這個主人、帶頭的,首先都要記得自己威儀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輕浮、很輕率,你就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底下的人也沒有辦法樹立好的行為,他們也沒有辦法建立良好的行為態度。所以在此地,怎樣做一個主管?怎樣做一個領導人?這里教我們,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雖貴端,慈而寬』。這里就講到,雖然你很端正,很嚴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體恤下屬之人。所以在《論語》里頭有一句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說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對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禮貌,你要以禮來尊敬他。你能體恤他,你能關懷他,你能以禮相待,他就肯定會效忠于你,所以說「臣事君以忠」。因為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切,肯定他就會很賣力的為你工作,他就會忠于他的職守來為你效勞。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嚴厲,一點都不慈悲,犯一點小過,你就要很嚴格的處罰,這樣底下的員工不服,將來都有可能給你捅很大的紕漏跟差錯,這就得不償失。

所以古人這樣教誡我們,苛刻之人是最無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人,你就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老板如果沒有福報,這個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人待人要懂得「慈而寬」,這個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寬恕之心來對待下人。我們想想看,他今天會做這樣比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們能力有不足的時候;有不足的時候,我們衡量他們智慧能力都略差一點,我們能同情他在這一方面有一點差,反應或者慢一點,做為主管的我們能洞察他們有這一方面的缺陷,我們應該好好的教育他們。不可以很嚴格很嚴厲,犯了一點小錯,就很嚴格的處罰,這個都是很不對的,而且很不慈悲,很不道德。

所以做為主管的,你要做一個輕松的主管,要做一個有福的主管,要記得對底下要以禮,要經常關心他們,體恤他們,肯定你的福報會源源不斷。接下來講如果你不是用慈悲,不是寬恕,不是用這樣仁慈來對待你的屬下;你用勢力來服眾。

 【勢服人,心不然。】

這里就講到你用權威用勢力用錢財來控制他,他們不會服從你,只是表面服從你,因為有利害關系。我肯定現在聽你的,是因為我要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騎馬尋馬,一旦有比較好的工作條件,他一定就會離開。所以不能用權勢、用很嚴格的條件來令人服從于你,因為它的后遺癥是彼此心里都會有反抗,一旦時機成熟,吃虧的是自己,吃虧的是老板。所以這里講:

【理服人,方無言。】

如果你能讓大家服從于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這個方式,來令眾人服從于你,這樣大家都會歡歡喜喜的為你效勞。所以此地特別講到做為一個主管,當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是不是有講到道義、仁義?如果太苛刻的話,這些員工恐怕沒有辦法真心的為公司效勞。要讓大眾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義存在,這樣彼此之間才沒有言語的紛爭,你的公司、你的團體才有辦法和諧。

關鍵詞:弟子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