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文集》
2015-08-17 10:22:25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詩人、古文家,祖父杜佑是中唐名相、史學家。杜牧為文宗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先后任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后擢考功郎中、知制誥,官至中書舍人。晚年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詩人、古文家,祖父杜佑是中唐名相、史學家。杜牧為文宗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先后任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后擢考功郎中、知制誥,官至中書舍人。晚年的杜牧,閑居于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后世因此稱他為“杜紫微”、“杜樊川”。大中六年(852年)冬,杜牧病重逝世,留有《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共二十卷,含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詩歌一百七十八首。杜牧在文學上的才華是多方面的,詩歌、散文、辭賦、政論都有造詣。他有比較進步的文學見解,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強調文以致用,語言形式只為內容服務。他還說:“某苦心為詩,未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
杜牧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其古詩受杜甫影響,多為社會政治題材,格調豪健跌宕,寓風骨于流利之中。《感懷詩》、《郡齋獨酌》等,敘述了唐代自安史亂后,藩鎮割據、戰禍連年、民窮國困的情況,抒發了安邦建國、造福人民的政治抱負,也包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此外,《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同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詩》贊揚朋友的剛直氣節,也是名篇。杜牧的今體詩,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運用比興手法,把北方邊地人民比作驚弓的哀鴻,并對他們在異族侵略下顛沛流離的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哀婉而有余味。《洛陽長句》以豪放的氣調,抒發自己曠達的胸懷,同時也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憂傷心態。杜牧的一些寫景 小詩,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絕句,大多托景見情,以質樸的語言、簡潔的白描,傳達出悠遠不盡的詩情畫意。而像《赤壁》、《烏江亭》、《題商山四皓廟》、《過華清官絕句》之類的詠史絕句,則筆法含蓄,諷刺深刻。“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來可知”,都是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獨創的議論,敘議結合,警拔精悍。
杜牧的文章,以政論著稱,“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四庫全書總目》),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的《燕將錄》、《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送薛處士序》、《阿房宮賦》等,都有感于時政而發,表達了他論政、用兵、固邊、削藩各方面的政治主張,是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尤其是《罪言》,縱論天下大勢,主張削平藩鎮,加強統一。文章議論犀利,見解深刻,在當時很有影響,被宋祁的《新唐書·杜牧傳》全盤收錄,歐陽修自認為筆力不可及(費袞《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駢文通行的情況下,杜牧寫文章堅持使用散體,筆鋒犀利,精煉曉暢,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著名的《阿房宮賦》則駢散兼用,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爐,創“散賦”新體,突破了唐初以來,賦體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后來的賦體發展有重要影響。
杜牧的創作,以俊爽豪健、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受到后世的好評,在唐代獨樹一幟。清代洪亮吉說他“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能于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北江詩話》);全祖望甚至稱譽他為“唐長慶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論》)。
《樊川文集》有明刊仿宋本,明吳峙刊本(有文無詩),今有影印明翻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刊本為底本,參校各本,校點出版,并附校刊記,未加注釋。清代馮集梧有《樊川詩集注》四卷,附《外集》、《別集》、《補遺》各一卷,注釋較詳,有《四部備要》本、乾隆四十五年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據此重印,增附錄、評述匯編等。今人镠銊選注的《杜牧詩選》,擇取精當、注釋詳備,是較好的選本。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