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雜史:《楚漢春秋》
2015-08-17 09:33:11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楚漢春秋》,九卷,西漢陸賈撰。所記從劉邦、項羽起事起,至漢文帝初期止,為一部雜史。司馬遷撰《史記》時,曾采擷此書。唐以后散佚。清人有三種輯本,一、洪頤煊所輯,見《問經堂叢書》。二、茆泮林所輯,見《十種古逸書》,亦見
《楚漢春秋》,九卷,西漢陸賈撰。所記從劉邦、項羽起事起,至漢文帝初期止,為一部雜史。司馬遷撰《史記》時,曾采擷此書。唐以后散佚。清人有三種輯本,一、洪頤煊所輯,見《問經堂叢書》。二、茆泮林所輯,見《十種古逸書》,亦見《后知不足齋叢書》和《龍溪精舍叢書》。三、黃爽輯本,見《黃氏逸書考》。其中以茆輯最佳。但佚文數量不多,史料價值亦有限。
《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講“微言大義”,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
《左傳》以記事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于《公羊傳》和《榖梁傳》。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榖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于孔子之手,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
但后世亦有不同說法:
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于后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
事實上,《春秋》雖作為一魯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范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后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為補這一遺缺,后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并稱“春秋三傳”。《傳》的《春秋經》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異,傳文按年合并,先經后傳。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