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 凄美的愛情故事
2015-08-17 09:32:37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對于《洛神賦》的寫作背景歷來爭論不休。一說,
對于《洛神賦》的寫作背景歷來爭論不休。一說,出自《李注文選》,此賦乃子建為感懷甄妃所作,原名《感甄賦》,后由其子魏明帝改名為《洛神賦》。
又一說,此賦是由于子建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業的理想始終無法實現,因此借《洛神賦》中“人神道殊”來表明自己壯志難籌、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為了更加證明這種觀點的正確,那些人就開始反駁起上面的第一種觀點,說《李注文選》之觀點不過是小說家穿鑿附會之說,不足采信。而且,甄妃年長子建十歲,她嫁給曹丕之時,子建尚為十三歲的幼童?!度龂尽分杏浭鏊獣R禮、溫婉嫻靜,所以不可能超越禮法地去和一個比她小這么多的小叔發生感情云云……
對于這后一種說法,本人難以茍同!只因說出此話之人可說根本不了解感情,他們哪知情之一字最為玄妙,其中尤以男女之間的情更是玄中之玄,哪里可用常理來推斷。
甄妃可謂人比花嬌,但命卻比紙還薄。她遭逢亂世,命運坎坷,猶如亂世桃花逐水飄流,身不由己。袁熙棄她而去,她被更加強而有力的曹丕據為己有,這一切非她所想,更非她所愿,卻根本無從選擇。
但甄妃是個聰慧敏感、情感細膩的女子,她清楚曹丕不過貪戀她的美色,而且,曹丕為人陰沉,城府極深,隨侍在旁令她如伴猛虎、如履薄冰。她并非曹丕原配,除她之外,曹丕身邊還有很多女人,難免卷入大家妻妾間的爭風齟齬之中(她最后被曹丕賜死,據說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個中滋味難以言傳。不過幸喜她喜讀詩書,且頗有文采,苦悶之余唯有寄情詩書。而這時,天才洋溢、熱情灑脫的子建有如一縷陽光出現在她生命之中。
雖然,后人因子建“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而指責他因性格上的不成熟造成了他悲劇的命運??墒?,我卻覺得正因如此,方才顯得他的心無城府、天真率直。同時,我也相信就是這些“缺點”吸引住了甄妃的目光。與他的哥哥曹丕相比,子建可說與之截然不同。
他熱情豪爽,不拘小節,才思敏捷,文采斐然,且志向高遠。因而得到父親的欣賞,母親的寵愛。那正是他生命中的黃金時代,優渥的環境造就了一個意興奮發、光芒萬丈的曹子建。
他和曹丕乃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因此他和甄妃見面的機會必定不少。而且,那時甄妃不過二十余歲,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那正是一個女子從雛嫩走向成熟的階段,可說是一個女人最有魅力的時光。更何況甄妃經歷坎坷,全身上下更充滿了一種絕無僅有的憂郁風華。于是,可以想象他們之間的相識、相敬,直到相愛。
但是,我堅信他們之間只停留在神交,且看:“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于是背下高陵,足往神留。遺情想象,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面對子建的深情,甄妃唯有:“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當??沽_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
每嘗讀于此,我的心都似被緊緊揪住,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是何等真摯熱烈的情感!若非當事之人,絕難道出個中體味。眼前時常浮現那一道“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凄涼場面……
也許,這也是后來曹丕稱帝后欲殺子建的原因之一。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終于在這場殘酷的政治斗爭中擊敗了他的弟弟,登上了皇帝寶座。
在曹丕稱帝后,子建和甄妃只恐再無相見之日,“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更何況阻隔在他們之間的是那一道道深宮重宇。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地域的分隔,歲月的流逝,并未將甄妃的容貌淡去分毫,反而更加鮮明。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深深烙在子建心中。
驚聞噩耗,神思恍惚的子建懷擁甄妃的遺物“金縷玉帶枕”返回封地。也許是上天憐憫,在洛水之濱,終于和甄妃在夢中相見……
后世之人記住了他的詩、賦、文章和他的才高八斗。而在我心里,記住的是他的《洛神賦》,以及他和甄妃之間那段哀婉動人、纏綿悱惻的愛情。
補述:
《洛神賦》毋庸置疑是子建的作品,但對于他的另一篇詩作《七步詩》的爭論卻經久不絕。
根據《世說新語》中記載,魏武帝曹操逝世后,曹丕接位。為了鞏固帝位,他開始清除對他有威脅的人,首先是從血濃于水的兄弟開刀。就連被奉為正史的《三國志》中都曾經記載曹丕的同母弟、子建的哥哥任城王曹彰盛年暴斃于京都洛陽。而曹彰是支持子建的,他的死分明揭開了曹丕決心殺害子建的序幕。
再后來,就有了曹丕在母親卞太后的干預下,不得以放棄以“大逆”之罪殺害子建的計劃,改之迂回戰術。向子建表示,由于子建在武帝生前常以文章夸示他人,但有旁人謂之捉人代筆,并非真才實學。(簡直莫名其妙,愈加之罪,何患無辭?。┮虼藶楸砬灏?,命之當場作詩一首,于七步之內完成。否則,便處重罰。(不用說了,肯定是殺頭)這樣,就有了傳頌千古的《七步詩》?!镀卟皆姟窔v來有不少版本,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此詩并非出自子建之手。究其原因,無非是此詩風格與子建平日詩作不符。
但我覺得也并非無此可能。原因如下,相傳曹丕對《七步詩》有三個限制。第一,必須以兄弟為題。第二,全詩不得出現兄弟二字。第三,必須在曹丕七步之內完成。這是何等苛刻的條件!相信換作你我任何一人只怕也難逃一死。
但是,他是曹子建。是才思敏捷、素有急才的曹子建。是“每見進難問,應聲而對”的曹子建。在他身上有什么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呢?且看,這首《七步詩》生動的描寫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當時的情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許就是這悲憤的吶喊喚醒了曹丕僅存的一點良知,往日的兄弟情誼令子建逃過了這場死劫。
其實,我也覺得子建作為一個身具浪漫思想的天才詩人,是不適合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特別是在那個群雄并起的三國亂世。因為他沒有他父親曹操的軍事天才和經國謀略。比之曹丕,他又缺少了那一份心狠手辣。
曹值所寫《七步詩》原詩“煮豆持作羮,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河太急。”后人把六句濃縮為四句,其詩情、詩風得到了保持,而詩句則更為流暢,詩意更為集中,情調更為激越。“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