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史話:薦舉為何恐其人聞知
2015-08-17 09:24:51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不論在古代還是今天,薦賢都是一件值得提倡和頌揚的大好事,但是,薦賢者如果動機不純,謀求被薦者的感恩和回報,甚至通過拉攏親信結黨營私,就背離了薦賢的本義和初衷。為避免此類弊端,就必須對薦舉人的權限及其行為做出規范。
不論在古代還是今天,薦賢都是一件值得提倡和頌揚的大好事,但是,薦賢者如果動機不純,謀求被薦者的感恩和回報,甚至通過拉攏親信結黨營私,就背離了薦賢的本義和初衷。為避免此類弊端,就必須對薦舉人的權限及其行為做出規范。盡管這樣的規范并非剛性,在很大程度上靠自律,但在古代官場卻是盡人皆知的通例。其中,“薦賢者當自賢”“薦舉恐其人聞知”就是最基本的官場守則。
從正史記載來看,領風氣之先的是西漢尚書令孔光。據《漢書》《資治通鑒》等史籍記載,孔光入朝任職后,保密意識極強,凡朝中所議機密,絕不外泄。家人偶爾問起長樂宮溫室殿旁栽的都是什么樹,孔光或是嘿然不答,或是把話題岔開,可見其嘴巴是何等嚴實。表現在薦賢上,孔光也從來不把消息透露給舉薦對象。孔光深受皇帝信任,又在官拜丞相,舉薦的人才很容易受到重用,登門找他助推的人也特別多。但他每次舉薦人才,都唯恐被薦者知道。自此,“薦舉恐其人聞知”便成為官風清正的一條重要原則。孔光之后,將“薦舉恐其人聞知”原則堅持得最到位的,是西晉開國元勛羊祜。羊祜是個文武雙全且有大德之人,深受晉武帝司馬炎器重,但他在朝中謹言慎行,從不濫用薦舉權,每次舉薦事后,他都會把手稿燒掉。在他舉薦下提拔起來的人,都不知道舉薦者是誰。羊祜病危時,曾向晉帝推薦杜預接替自己。晉帝問他:“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薦賢引能,乃人臣本務。拜爵公朝,謝恩私室,臣所不取也。”說完就去世了。噩耗傳出,正在趕集的老百姓罷市痛哭,街巷悲聲相屬,連綿不斷。時值寒冬,晉武帝親著喪服痛哭,淚水流到鬢須上都結成了冰。僅此兩端,足見羊祜德名之隆。
在孔光、羊祜看來,向國家舉薦賢能是職守所當為,尤須公事公辦,借此讓被薦者感恩戴德,答謝私人,使公權淪為私器,有違立國之本。這就不僅是保守機密的需要,還涉及推薦選拔人才機制的純潔性問題,更重要的是,秉持“薦舉恐其人聞知”這一為官守則,能夠有效地防止薦舉者和被薦舉者互相利用,形成朋黨。孔光與羊祜,恰恰是因為薦賢出以公心,所以在不結朋黨方面無懈可擊,均被后人奉為楷模。
插柳不教春知道,薦賢唯恐人聞知。聯想到我們有些單位、有些部門,在推薦選拔領導干部工作中,事前找人提名,事后透露內情,被薦者與舉薦者因此結下私交,“伯樂”與“千里馬”形成結黨營私的利益集團。當前,如何進一步健全人才推薦選拔機制,從制度上引導、鼓勵以公心推薦選拔人才,是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