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2015-08-16 23:35:33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有些人的習慣是:嚴格要求別人,堅決放任自己。他們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講起來條條是道,做起來特別難看。要求別人這樣那樣,句句話都在理,可他們自己卻做不到。這種強求他人的霸道行為,是孔子所反對的,他說:“先行其言
有些人的習慣是:嚴格要求別人,堅決放任自己。他們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講起來條條是道,做起來特別難看。要求別人這樣那樣,句句話都在理,可他們自己卻做不到。這種強求他人的霸道行為,是孔子所反對的,他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你先按自己說的做了,做好了,別人才會見樣學樣。孔子還進一步說:“己有之而后求諸人,己無之而后非諸人。”自己擁有某種品行,才有資格要求別人具備;自己沒有某種缺點,才有資格要求別人糾正。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對一個有志者來說,當然應該追求超乎常人的能力和品格。所謂“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不是要求別人做得跟自己一樣好,而是要求自己做得比別人更好。它有三個要點:
第一, 以身示范,行不言之教。
跟孔子同時代的老子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意也是提倡用自己的行動引導他人的善行,而不是喋喋不休地教別人做什么、怎么做。無論古今中外,“以身示范”都是最好的教育。
春秋賢臣晏子就是一個懂得“行不言之教”的人。他認為治理天下,應該以節儉為本,力戒奢侈之風。他每天上朝,都坐著一輛舊車,駕著一匹瘦馬。有一天,齊景公看不過意了,就問:“嘿,難道給您的俸祿還少嗎?為什么您的車馬糟糕到這種程度?”
晏子回答說:“依賴您的賞賜,才能保證我的家人以及與我交往的朋友們都能過日子。我穿得暖、吃得飽,車子舊一點、馬瘦一點,已足夠使用,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齊景公不忍心讓他乘坐舊車瘦馬,就派一位官員送給晏子一套高大華麗的車馬。晏子不肯接受,送來三次退回去三次。齊景公召來晏子,賭氣說:“您不接受車馬,我也不坐馬車了!”
晏子說:“您派我監管文武百官,我盡量節省生活上的享受,給齊國人民做一個表率。就是這樣我還怕自己過于奢侈、行為有失檢點。現在,您在上面坐華麗的車馬,我在下面也坐華麗的車馬,老百姓看見了,可能貪圖享受,輕視道義,不檢點自己的行為。這樣,我就沒有辦法去禁止他們了!”
晏子最終還是沒有接受齊景公饋贈的車馬。
晏子不僅懂得用自己的行為引導善行,也懂得用自己的行為制止惡習。當時,齊國人流行一種娛樂:用車軸互相撞擊。這種娛樂不僅容易損毀車馬,也經常造成身體傷害。官府明令禁止,卻屢禁不止。晏子很擔心這件事,就造了一輛新車,配上良馬,出門時和別人的車軸相撞,他故意嘆息道:“車軸相撞是很不吉祥的。這大概是我祭祀時不夠虔誠,為人處世不夠莊重的緣故!”于是下車,丟掉車子走了。從這以后,齊國人就不再用車軸撞擊取樂了。
晏子身居高位數十年,始終以身作則,齊國的風氣大為好轉,受到諸侯們的尊敬,由此可見”不言之教”的功效。
用制度禁止一件事,自己卻不以身作則,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要感化下屬的心,沒有比身教更好的了。美國企業家亞瑟·布里恩所說:“位居領導位置的人需要許多天賦的才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在現代社會,普遍講“人權”,講“人性化管理”,用強制手段逼迫別人去做什么,已經越來越不適宜,以身作則的引導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第二, 不必要求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
在品行與操守方面,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到更好,不必期待別人比你做得更好。你自私自利,怎么能要求別人慷慨大度呢?你貪生怕死,怎么要求別人視死如歸呢?有人發表文章,大力提倡見義勇為。說得倒是動聽,可是他遇到壞人壞事,就嚇得屁滾尿流,義沒有了,勇也不見了。這怎么能讓人相信他的話呢?必須“先行其言”,做個樣子給人看,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春秋時,趙簡子親率三軍討伐衛國。發動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安全的地方,擊鼓下令沖鋒,卻發現士兵們都畏縮不前。他扔下鼓槌,感嘆道:“唉!士兵們竟然已經壞到這種地步了!”
燭過聽到他的嘆息,摘下頭盔,橫拿著戈,走到他面前說:“這不過是您自己沒做好罷了,士兵們并沒變壞!”
趙簡子勃然大怒,拔出劍,架在燭過的脖子上,喝道:”我不委派他人,親自統率大軍上前線,你還說我沒做好。你說,我什么地方沒做好?”
燭過面無懼色,答道:”先君獻公,即位才五年,兼并了十九個國家,用的就是這樣的士兵。惠公在位兩年,縱情聲色,殘暴傲慢,秦國趁機偷襲,我軍大敗而逃,用的也是這樣的士兵。文公即位三年,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圍困衛國,攻占曹國,名揚天下,成為霸主,用的也是這樣的士兵。所以我說您沒做好,士兵們并沒有變壞。”
趙簡子恍然大悟,收起劍說:“多謝您的指教,我明白了!”他離開了安全之所,站到弓箭的射程之內。結果,只擊鼓一次,士兵們便攻上了城墻,大獲全勝。
趙簡子重賞了燭過,并感嘆道:“兵車千輛,不如燭過一言!”
有一句話說得好:只有不好的將軍,沒有不好的士兵。將軍好不好,最關鍵的一點在于他能否以身作則。自己怕擔風險,想讓別人替自己賣命是不可能的。
無獨有偶,齊國名將田單也有過趙簡子相同的遭遇。田單曾率數千孤軍,死守兩座孤城,抵擋燕國大軍的進攻,最后反敗為勝,一舉收復全部失地。
田單功成名就后,權力富貴隨之而來,他對自己的才能也十分自信。有一年,田單出任齊國主將,率領十萬大軍,準備進攻翟國。行前,他去拜訪仲連子。仲連子說:“您這次攻打翟國,一定不能攻下。”
田單不以為然,說:“我曾經憑借即墨這座小城,收復了整個齊國,為什么攻不下小小的翟國?”
田單當即上車離開了,不想再跟魯仲連說話,并決心一戰成功。可是,慘烈的戰斗進行了三個月,仍沒有攻下翟國,齊軍卻傷亡慘重。田單害怕了,又去拜見仲連子,問:“您怎么知道我攻不下翟國?”
仲連子說:“你堅守即墨城時,坐的是盛土的草器,站起來就拿起工具干活,事事做士兵的表率,還激勵士兵說:’假如我們的宗廟沒有了,我們靈魂將要歸向何方?’所以,將帥們有必死的決心,士兵也沒有逃生的念頭。現在,您東邊有掖邑的封地,西邊有淄上的財寶,身上系著黃金腰帶,富貴無限,春風得意,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喜歡生存,討厭死亡。所以我料定你攻不下翟國。”
田單明白了。第二天,他脫下盛裝,纏起頭發,挺立在矢石紛飛的危險地方,拿起鼓槌,親自擂鼓助威。結果,翟國很快就攻下來了。
行動比諾言更響亮,身教比言教更有效。要想塑造別人,先得塑造自己;要想鼓舞士氣,先得鼓足勇氣。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只有做得比別人更好,別人才可能做得像你希望的一樣好。
第三, 榜樣不要樹得太高。
你”先行其言”,要讓后面的有能力“從之”,這樣才能達到引導的目的。你所做的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能力范圍,只能算是一項特技,很難普及到每個人。打個比方,喬丹在籃球場上玩“飛人”,球迷們都覺得好,想學學得了嗎?所以,你想引導他人,一定不能超出大多數人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
孔子非常注重榜樣的群體效應。魯國曾經規定,贖回在外國當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到國庫領取贖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回了人,卻退還了贖金。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子貢錯了啊。圣人做事,可以移風易俗,教化可以施給人民,不僅適于自己。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貧窮的人多,把人贖回后領取贖金,跟子貢相比就顯得不廉潔了。不領取贖金,就沒有人愿意再贖人了。所以,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救起了一個落水兒童,孩子的父親為了感謝他,送給他一條耕牛。子路高興地接受了。孔子聽說這件事,夸贊道:“子路做得對,從此魯國人都會樂于救人了。”
過去,中國人老是喜歡把一些大公無私、不愛錢又不怕死、好得不得了的人搬出來做榜樣,這跟給他們立一個神位差不多,是不會有多少人“從之”的。樹立榜樣的目的是引導他人的善行。如果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榜樣所能做到的事,就失去了意義。只有讓大多數人能夠實行,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