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國學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其他道家人物

2015-08-16 23:17:47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1)宋钘、尹文
宋钘又稱宋牼、宋榮子,大約生活于戰國中期,稍早于莊子,和孟子約略同時。他和尹文的詳細情況今天已無法知道,著作也沒流傳下來,但戰國時代的不少著作都提到他們,說明他們在當時影響很大。
根據這些文獻資料知道
 春秋戰國時代其他道家人物

(1)宋钘、尹文

宋钘又稱宋牼、宋榮子,大約生活于戰國中期,稍早于莊子,和孟子約略同時。他和尹文的詳細情況今天已無法知道,著作也沒流傳下來,但戰國時代的不少著作都提到他們,說明他們在當時影響很大。

根據這些文獻資料知道他們反對戰爭。有一次,宋钘要到楚國去,碰到孟子。孟子問他去干什么?他說要說服楚秦兩國罷兵。孟子問他怎么說?他說要指出戰爭對誰都不利。孟子說這樣不好,大家為利害關系罷兵,也會把利害關系作為待人處世的基礎,那樣天下就大亂了;應該用仁義說服他們才好(見《孟子·告子下》)。由此看來,宋钘的做法和說法都近似墨家,不同的是墨家常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幫助弱者,宋钘則只想通過說服,讓大家停止爭斗。

他們認為,戰爭和兩人打架一樣,根源在于把別人對自己的欺侮當成了恥辱。假如受了欺侮,卻不認為是恥辱,就不會打架,也不會打仗,這叫作“見侮不辱”(《莊子·天下篇》)。荀子反駁說,爭斗并不是因為感到恥辱,而是因為不愿受欺侮。比如有人偷了你家的東西,你奮起和他爭斗,難道是感到恥辱了嗎?荀子說,宋钘不能消除人們不愿受欺侮的怒火,卻讓人們不把欺侮當成恥辱,這太過分了。他們一心想讓天下安寧、穩定,讓老百姓能保全生命。他們不主張復仇,就是被下牢獄也不以為羞恥。他們到處游說,人們不愿聽,還是喋喋不休,因此常常遭人輕蔑。

他們認為,人的欲望是很少的。有人自己欲望很多,就說大家都是如此,這是在為爭斗和戰爭辯護。他們從自己做起,盡量減少自己的需求。他們常常說:只要有碗淡飯也就行了。他們常常吃不飽,卻始終不忘天下的人民。《莊子·天下篇》說,宋钘、尹文一心救世,真是高尚的人啊!

他們和別人交往,首先要人們去掉偏見,沖出由于各種原因所造成的認識局限。比如說,自己的孩子不好,卻以為很好,這是偏見。偷東西的人,只想著東西好,卻不想會被人抓住,也是偏見。他們希望大家的心能夠包容,包括忍受侮辱,也包括全面地看問題。

據《呂氏春秋·正名篇》記載,尹文見到齊宣王,齊宣王自稱好士。尹文問,什么叫士?齊宣王答不上來。尹文說,假使有個人,為人忠孝,又講信義,算不算士?宣王說算。尹文又說,假使此人在大庭廣眾之上受了侮辱卻不爭斗,算不算士?齊王說,這樣就是個懦夫!尹文說,他雖然是個懦夫,但并沒有失去忠孝信義,怎么又不算士了呢?齊王答不上來。接著尹文講了一番治國應賞罰分明的道理。在這里,他揭露人們概念中的矛盾,力求弄清概念和實際的關系,所以班固把他算作“名家”。

《管子》一書,其中有《內業》、《心術》、《白心》等篇,有些現代學者認為是宋钘、尹文學派的著作。這種意見在學術界已經得到了廣泛贊同,所以在這里介紹一下它們的內容。

《莊子》書中說道:“氣聚為生,氣散為死。”《內業》篇說,氣中有精:“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精氣,是使所聚之物有生命、有智慧的東西:“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也就是說,五谷之所以有生命,日月星辰之所以有光耀,就是因為有了精氣。天地間的鬼神,人的精神活動,都是精氣和精氣的作用。因此,精氣對于人非常重要。人的智慧,人的道德,都要依賴精氣的存在,所以應該保持它:“敬而無失。”保持的方法,不能依靠強力,而只能依靠德行:“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所謂德行,就是要保持心靈的寧靜和虛廓。《內業》篇把身體比作房舍,把精氣比作居住者,只有把房舍打掃干凈了,精氣才會到來。

精氣存在于體內,人就心情平和、道德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善惡藏于胸中,必定表現在臉上。善惡的表現,就是胸中那善惡之氣的外露,它們就像電磁波一樣向外輻射。善氣讓人親近,惡聲惡氣就像用刀槍刺人。賞罰有時不足以服人,善氣卻可使天下人心悅誠服,這是圣人教化天下的根據。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有無生命的,有有生命的,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智慧的。《內業》篇的精氣說,就是對生命和智慧現象的解釋。對生命和智慧的根據作出說明,是人類思維的一大進步。

《白心》篇講“建常立有”,講“以靜為宗”。常就是永恒。推崇常,推崇靜,和《老子》思想是一致的。不論這幾篇是不是宋、尹學派的作品,它們的思想傾向和老子、莊子是有共通之處的。

(2)彭蒙、田駢、慎到

據《莊子·天下篇》說,彭蒙等人的學問,處心公正,沒有偏私,好像沒有主見,不思慮,不計謀,對事物無所選擇,一視同仁。他們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足。有所選擇就不能全面,有所教導就不周全,所以他們把一樣地看待萬物作為思想基礎。

田駢的老師是彭蒙,彭蒙還有自己的老師。彭蒙的老師說:古代得道的人,不過是不說是,也不說非罷了,所以他們也不講是非。大家都講是非,他們不講,所以常常和大家意見相反,得不到擁護。由于不講是非,不免陷于圓滑。據說田駢有一次見到齊王,齊王問他如何治理齊國。田駢說,依我的意見,不去治理就得到了治理。就像木頭,你不加工,它可成為各種各樣的材料。你加了工,把它解成板,就不能再用來作柱子,所以你還是自己想一想如何治理齊國吧。田駢繼續說:這還是淺顯的道理,從更大的范圍看來,不單是治理齊國。我的主張,能適應各種各樣的變化,因循事物的天性,一切問題都可以處理得當。

三人之中,只有慎到的著作有一部分留存下來。《莊子·天下篇》說,慎到拋棄自己的知見,辦事只是根據不得已,把聽任事物自生自滅當作道理。慎到認為,對于事物,有認識的,就有不認識的,用已有的一點知識去處事,必然壞事。他嘲笑那些崇尚賢能的主張,并且蔑視禮義,不守規矩,甚至攻擊天下的圣人。別人推一推,他才動一動;別人撥一撥,他才轉一轉。他拋棄了是非,只求茍且度日,什么事都無所用心,甚至前后左右都不知道。他認為,那無知的東西,沒有主張,不會招來禍患;無所用心,沒有思慮之苦;誰也不贊揚它,但因此也沒有批評。所以人們的修養,到達無知的境地就到頂了。英雄豪杰們嘲笑說:“慎到的主張,是死人的道理,不是活人的道理。”

從殘存的《慎子》數篇看來,慎到主張治國一要立法,二要因循。因循就是隨順事物的本性。比如臣子為君主服務,是想得到利益。你應該給他們利益,而不能只要求他為你服務。這是隨順人情。臣子們各有所能,也各有所不能,君主應兼容并包,用其所長,使他們各守本分,不能兼職,不得逾越。君主也有自己的本分,不該親自處理具體事務,和臣下爭功。君主事事躬親,國家就要亂套。

慎到認為國家應有法令,使大家有共同的行為標準。一切根據法律行事,可以杜絕某些人的非分之想。君主的親屬或關系親近的人,也不該逾越法律,因為設置君主是為了天下人,不是讓天下人為了君主。所以即使是不完備的法律,也比沒有法律強。假如君主不守法律,隨心所欲,必然賞罰不均,產生怨恨。

慎到早于韓非,他的學說,是道家哲學和法家政治主張的最早結合。

(3)楊朱

楊朱是位隱士,他的生平事跡無法查考。有人說他比老子還早,有人說他曾做過老子的學生。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就是說,人們發表言論,不是擁護墨子,就是擁護楊朱,可見在孟子生活的時代,楊朱的影響已經非常大了。

依孟子的說法,楊朱主張“為我”(《孟子·盡心》),是個極端自私的人,讓他奉獻一根汗毛他都不干。有人解釋說,楊朱的意思是,今天你要我一根汗毛,明天就會要我一個指頭,后天就會要我一條胳膊,大后天就是我的命,不是說一根汗毛多么重要,而是說不能開這個頭。

按照韓非的說法,楊朱不過是認為自己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他主張不到正在打仗的、危險的城市里去,不在軍隊里工作,就是用整個天下換他小腿上的一根毛,他也不干。因為天下是身外之物,汗毛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漢代的《淮南子》則說楊朱不愿為追求身外之物而疲于奔命。

這些人的理解有一點相同,就是說楊朱愛惜自己的生命,不愿為國家服務。孟子說,不愿為國家服務,就是不把君主放在眼里;不把君主放在眼里的人,就是禽獸一樣的東西。

現存的《列子》一書中,有《楊朱篇》。其中說楊朱是個極端享樂主義者,終日飲酒,和女人鬼混。學術界普遍認為,這個《列子》書是后來才出現的,《楊朱篇》中的楊朱,是魏晉時代貴族的形象,而不是先秦時期楊朱的思想作風。

還有一些人物,比如關尹,據《莊子·天下篇》所說,他的思想和老子相近,特色不明顯,不再介紹。現存《關尹子》是后人偽造的。類似的情況,還有列御寇和《列子》書,文子和《文子》書,庚桑楚和《庚桑子》等等。

這些人的思想和行為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荀子把宋钘和墨子看成一派,慎到一般被認為是法家,班固則把尹文看作名家,把宋钘的著作列入小說家。但他們大都反對戰爭,主張在社會矛盾面前退讓,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宋钘雖然志在救世,而其救世的辦法,也是要人退讓,受了欺侮而不以為恥。這使我們立刻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阿Q僅限于自我安慰,宋钘卻要把他的主張貫徹到全社會。

對于世界的認識,他們往往反對區分事物的是非、好壞、貴賤,瞧不起把具體事看得太認真的人,主張從一個更高、或更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看到具體事物的后面或上面,還有一個更根本的東西,這就是道。只有得到了道,才能把一個個具體事物處理好。他們的哲學傾向和生活態度,確有和老子、莊子相同之處,所以后人把他們都稱為道家。

他們認為在道的面前,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道對事物一視同仁,決不厚此薄彼。而且這里決沒有感情的因素,只有一把統一的尺子來衡量事物。把這種格局貫徹于政治,就是靠法令治國,對誰都不講情面。

摘自《老子與道家》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