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記》的書名
2015-08-16 21:59:03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禮記》一書之得名《禮記》,始于西漢。如《漢書•韋玄成傳》云:“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欲議曰:《禮記•王制》及《春秋穀梁傳》,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二昭二
《禮記》一書之得名《禮記》,始于西漢。如《漢書•韋玄成傳》云:“太仆王舜、中壘校尉劉欲議曰:《禮記•王制》及《春秋穀梁傳》,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在西漢,《禮記》亦單稱《禮》,或單稱《記》。如《漢書•孔光傳》云:“上于是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王根,皆引入禁中,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方進、王根以為,定陶王帝弟之子。《禮》曰:‘昆弟之子猶子也。’定陶王宜為嗣。”又《通典》卷八十三引戴圣《石渠禮論》云;“聞人通漢問曰:‘《記》曰:君赴于他國之君,曰不祿;夫人,曰寡小君不祿。’皆不能明。”按《孔光傳》所謂“《禮》曰”云云,見《禮記•檀弓上》;《石渠禮論》所謂“《記》曰”云云,見《禮記•雜記上》。
魏晉以后,《禮記》更有《小戴禮》之稱。如《經(jīng)典釋文•序錄》引晉司空長史陳邵《周禮論序》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圣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謂《小戴禮》。”我在這里引證陳邵的話,其意僅僅在于指出魏晉時已有《小戴禮》之稱,至于“戴圣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謂《小戴禮》”的說法,今日學者已悉知其誤,茲不具論。
麻煩在于,《禮》、《禮記》、《小戴禮》之名,在兩漢時,并非為四十九篇之《禮記》一書所專用,十七篇《儀禮》,彼時也有《禮》、《禮記》、《小戴禮》之稱。皮錫瑞《經(jīng)學通論》云:“漢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漢不名《儀禮》。專主經(jīng)言,則曰《禮經(jīng)》;合記而言,則曰《禮記》。許慎 、盧植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分辨頗為明晰。《后漢書•儒林傳》中再三提到的《小戴禮》,是指戴圣所傳的十七篇《儀禮》,也不是四十九篇的《禮記》。明白了這種二書共名的歷史現(xiàn)象,我們就可以避免一些認識上的錯誤。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二書共名現(xiàn)象,從內(nèi)因上講,主要是由于《儀禮》和《禮記》二書的內(nèi)容緊密相關。論其本源,《禮》、《禮記》、《小戴禮》之稱,本屬于十七篇之《儀禮》,后來漸次為四十九篇之《禮記》所奪。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一云:“自魏晉號四十九篇為《禮記》,亦謂之《小戴禮》,而東漢十七篇之名《禮記》、名《小戴禮》者,又為四十九篇《戴記》所奪,于是別號之為《儀禮》。”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