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學的源流之禮神時代
2015-08-16 20:59:34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禮神的時代
夏朝是我國正式進入文明時代的起點,但是史跡邈遠,除了《史記·夏本紀》有比較簡略的記載之外,缺乏詳明的史料,所以,有關夏禮的具體情況,我們目前說不清楚,只好暫時付之闕如。
商代的情況不同。19世紀末,由于甲骨文的發現,以及隨后對殷墟的大規模科學發掘,人們對商代的認識大為豐富和深刻,因此,談論三代之禮,我們可以從殷商王朝開始。
殷墟甲骨文已經出現了“禮”字,寫作“豊”。《說文解字》解釋說:“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指出,甲骨文“豊”字,象兩串玉放在器皿中,用以向鬼神行禮。
商代貴族非常崇拜鬼神,《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他們祭祀的對象極為廣泛,有學者歸納為天神、地示、人鬼三類,每類之下,又有許多具體的神明,例如天神之下有上帝、日、東母、西母、云、風、雨、雪等;人鬼之下包括先公(殷人取得天下之前的祖先)、先王(從成湯開始的歷代商王)、先妣(先公和先王的配偶)、舊臣等。
為了取悅鬼神,殷人祭祀的供品極其豐盛,其中最主要的是牲和醴酒。牲包括牛羊豕等畜牲,用牲的數量很大,如祭先公上甲用五十頭牛,有一次祭祀用牛竟多達五百頭之多。祭牲每每有固定的搭配,一牛、一羊、一豕稱為“一牢”,或者“太牢”;一羊、一豕稱為“少牢”。祭祀用的醴酒有多種,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用香草調和的酒,稱為鬯,祭祀時盛在一種稱為“卣”的青銅器中。通常一次祭祀用三卣、五卣、六卣、十卣。有一次,商王武乙祭其父康丁,居然用了五十鬯。此外,商王武丁的卜辭中有用“百鬯百牛”祭祀的記載。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殷代還每每用活人來做祭牲,學者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人牲”,這是遠古時代食人風俗的孓遺。這些被殘殺后與牛羊豕一起放在祭壇上的人當中,最多的是“羌”。羌是上古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經常與殷商發生戰爭,他們的戰俘就成了人牲的來源之一。從殷墟侯家莊的墓地可以清楚地看到,埋葬商王或者貴族時,不僅要用大量活人殉葬,而且要用人牲致祭。甲骨文中有一條卜辭記載,有一次合祭成湯、大甲、大丁、祖乙等四位先王,用“百羌百牢”,數量最多的一次祭祀,用牲的數量竟達“千牛千人”。
殷人祭祀的名目有數十種之多,儀式也相當繁復。商晚期盛行一種對先公先王先妣的“周祭”制度,乃是用肜、羽、祭、祼、劦等五種祭法循環祭祀,一個祀周需要36旬或者37旬之久,平均長度相當于1年,所以殷人將一年稱為一祀。周祭之外,還有諸多其它的祭祀,如此,商王與貴族日常事務主要沉溺于祭祀之中。
禮的要素,包括禮法、禮器、禮義等幾項。殷代的禮法已經相當細密,禮器的種類和精美的程度似已無以復加。殷人崇尚鬼神,所謂殷禮,主要是通過禮器與牲酒來表達對鬼神的敬意,而作為中華禮儀核心的人文精神尚未形成。因此,祭祀的名目越是繁多,用牲的數量越是龐大,則表明神明占據的空間越大;而神明占據的空間越大,則人文精神的空間就越小,其原始性越強。因此,殷商正處于禮神的時代,尚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禮。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