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不能成為一種“生意”
2015-08-16 16:58:53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在當今國學熱潮下,許許多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國學班里,背誦“人之初、性本善”,背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穿漢服、學經典……
對此“國學熱”文化現象該如何看待?近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說:“我們原來把
在當今國學熱潮下,許許多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國學班里,背誦“人之初、性本善”,背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穿漢服、學經典……
對此“國學熱”文化現象該如何看待?近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說:“我們原來把國學一腳踩到底,后來又把國學捧上天,其實這都是不對的。中國現在有一種最可怕現象,就是一種熱潮一旦出現,馬上就會變成生意,尤其是現在有很多教國學的培訓班,五花八門,這個我特別擔心。有很多講國學的人是帶著一種營銷和傳銷的熱情講的,特別可怕。像周易八卦我就不敢說理解了,更不用說講給別人聽了。而現在好多國學班,其實也就是生意。這種泛商業化的現象是致命的。”
國學的文化作用、精神作用,應該像鹽一樣,一杯水,鹽撒進去,看不見,但有滋有味有益處,那才是最好的境界。不是說你缺鹽我就給你吃鹽,不是這么補的。現在的國學熱還有一個最可怕的現象,就是大躍進式的大干快上,似乎猛干二十年國學又復興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的確,在國學熱中,如今社會上國學包裝服務已悄然成為一種新的商機。許多招收小學生、精英人士、管理者的國學班,每人的培訓費用都在萬元甚至幾萬元以上……如此不菲的國學班收費,卻儼然讓厚重、古樸、深邃和博大的國學成了LV般的時髦奢侈品。有文化學者對社會上各種形式的國學授課的手段、動機、目的和達成的結果,所反映出來的過度功利化、商業化和市場化這些文化短視行為,困惑而又憂慮,批評質疑,這是熱衷“國學熱”還是“斂財熱”?而一些人利用社會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打著國學旗號行騙斂財的惡行層出不窮,更加深了人們這種共同的感受。
國學,作為一種歷史、一種傳統、一種文化、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所蘊藏的經驗、智慧和啟示,它作為一種純粹精神,穿越歷史和時間一直伸展到現在,對現在發生著影響和作用,我們用它來化解心靈的危機,解釋當下的生存困境,救贖迷惘的靈魂,拯救萎縮的生命,這就是國學的價值。所以,現在的“國學熱”拉近了傳統和我們的距離,又促使國學煥發著新的生命活力。但是,我們現在在對待國學的急功近利的態度中,卻忘卻了國學的這些文化的目的、精神的任務,忘記了國學的教育、學習和傳承的意義,相反卻是看上了國學的商業價值、市場資源。國學,成了獲取功利的技術手段,徹底淪為牟利賺錢的工具。
這種功利化、銅臭味十足的“國學”教育,一是有害于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的培養,二是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的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如果我們不再深愛、敬重和敬畏自己的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是也要名存實亡嗎?
這絕非虛談,在如今表面“紅火”、“熱鬧”的國學熱背后,卻是令我們憂慮的文化情形:我們作為國學教育基礎的母語教育水平仍很低,遠不及上世紀50年代;傳統文化知識缺乏普及,經典文化流行“戲說”,歷史“俗講”泛濫;日韓民眾普遍熱衷書法,我們卻幾乎失去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書法藝術……
當國學成為“斂財”的工具,以文化謀利,我們失去的不止是歷史、傳統、文化的競爭力,失去的恐怕還有我們民族的精神核心、民族的自信!(杜浩)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