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空前大遷徙:秦朝蜀地百年移民潮
2015-08-16 16:30:38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將巴、蜀納入了自己的地盤。此時,秦國正在進行曠日持久的統一戰爭,對巴、蜀的改造成為秦人統一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秦人從人口、政治、經濟諸多方面,著手對巴蜀進行改造,使巴蜀成為自己的大后方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將巴、蜀納入了自己的地盤。此時,秦國正在進行曠日持久的統一戰爭,對巴、蜀的改造成為秦人統一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秦人從人口、政治、經濟諸多方面,著手對巴蜀進行改造,使巴蜀成為自己的大后方。自秦惠文王始,一直到秦始皇時期,近一個世紀的移民使蜀地成為了一個熱點;政治上,秦王三立三殺蜀侯;經濟上,秦人在巴蜀兩地征收重稅,使巴人一度反叛。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中,巴蜀兩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公元前314年,蜀地出現了一次移民浪潮。往日僻靜的蜀道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長途跋涉者,他們之中,有秦國相國呂不韋,有富可敵國的趙國卓氏、魯國程鄭,也有一些衣衫襤褸,戴著鐐銬的罪犯。這些身份不同的人有著一個相同的目的地——蜀地。蜀地距離中原千里之遙,況且蜀道奇險,通行不易。如此這般困難,為何這些人還要往蜀地遷徙?自公元前314年始,這樣的遷徙幾乎沒有停止過,持續了一個世紀左右,究竟是誰策劃了這次空前的大遷徙?
為了戰爭大量移民
公元前300多年的一天,一隊風塵仆仆的遠行者跋涉在崎嶇險峻的蜀道上,“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令他們吃盡了苦頭。離目的地成都,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他們并非在進行一次旅行,而是一次無奈的流亡。他們之中,有秦國百姓、趙國、魏國的達官貴人,還有一些戴著鐐銬的犯人,你甚至還能看到戰國年間赫赫有名的秦國相國呂不韋。
相國、達官貴人、老百姓、犯人組成的似乎是一支支近乎天方夜譚的隊伍,然而,對漢中至蜀地沿途的百姓來說,這早已不是一個希罕的景象了。自公元前314年以來,這條蜀道上幾乎終日可以看到這樣的遷徙隊伍,原本人煙稀少的蜀道此時成了一條繁忙的交通要道。
強大的秦國令他們走在了一起。秦將司馬錯建議秦王滅蜀,便是欲將水土豐饒、百姓富足的蜀地作為大后方,為秦王朝的統一道路提供充足錢糧。滅蜀后,如何改造蜀地擺在了秦人面前。秦人立蜀侯為傀儡,是為政治改造;筑造成都城,是為軍事改造;而延續時間最長,最興師動眾的則是經濟改革。此時的秦國正力敵六國之師,急切需要巴、蜀為它的統一道路提供后援。統一是軍事實力的角逐,也是國力的比拼,強大的軍隊加雄厚的國力才是真正的王者;而移民,便是為經濟改革服務的。基于此,秦惠文王一紙令下:六國王公貴族、地主富賈,與秦人為敵、不守法紀者,舉家遷徙至蜀;秦國國內作奸犯科者,流放至蜀。秦惠文王死后,他的法令被子孫延續下來,長達一個世紀的遷徙,數以萬計的移民,構成了巴蜀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浪潮。
相國落難商賈暴富
秦對蜀的首次移民發生在公元前314年,《華陽國志》記載,鑒于蜀地“戎伯尚強”,“乃移民萬家實之”。這次移民規模浩大,按照一家五口計算,大約有5萬人之多。移民們大多來到成都,也有一些就在入蜀沿途扎根安居。事實上,這5萬人只是先行者,直到始皇嬴政當政,轟轟烈烈的遷徙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對大多移民來說,這次艱難的遷徙無異于一次永別。蜀地遙遠,離開故鄉與家中的親人,這輩子都不知道能不能再回故土。而對蜀地,他們大多人是陌生的:那里會有肥沃的耕地么?聽說蜀人“左言”,講起話來難懂無比,外鄉人很難聽清楚,蜀人會跟家鄉人一樣淳樸么?旅途的勞累以及前途未卜的失落,籠罩在這些移民心頭。
伴隨著秦朝軍隊的南征北伐,一批又一批移民無奈背井離鄉。公元前238年,遷徙隊伍中出現了一個大人物的身影——呂不韋,此時的呂不韋被嬴政罷職流放,自是牢騷滿腹。他本是一介商人,年輕時的一單生意造就了他一生的富貴。貴為相國、文信侯的呂不韋曾經權傾一時,但是他的門客揚言造反,被嬴政誅殺,呂不韋也難逃其咎,被貶居蜀中。呂不韋眼看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政治生意血本無歸,在蜀地又不知道將受到何種待遇,悲難自禁,絕望之中飲鴆自盡,死在了入蜀的路上。呂不韋或許是這些移民中最赫赫有名的一位,他將政治當作生意來做,破產后也只能選擇一個商人最極端的抵抗方式。
隨著呂不韋的下臺,他的家人和眾多門客也成了秦王朝流放的對象,大量的流放以致最后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刑罰。《漢書》記載說,“秦法:有罪,遷徙之于蜀漢。”可見當時遷入蜀地罪人之多。除此以外,一些富商大賈也成了秦王遷徙的對象。
富商大賈們來自趙、魏、楚等國,家有千金之財,皆是當地望族。秦滅六國后,他們已是秦人的掌中之物。這些人有錢有勢,秦人生怕他們留在故土滋事,便將其發配至蜀。這正中他們下懷,強留在故土與秦人為敵并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到了西南腹地成都平原,秦王朝鞭長莫及,反能一心經商,安享太平。趙國卓氏的話頗能代表商賈們的心理,他說,“吾聞岷山下之沃野,下有蹲鴟(即芋頭),至死不饑。……民工于市,易賈。乃求遠遷。”趙國卓氏主動要求入蜀,可見他認為遷入成都并不是什么壞事。
趙國卓氏來到臨邛(今邛崍),見臨邛山中多產鐵礦,卻無人開采,不由大喜過望,隨即大量招攬滇、蜀兩地百姓上山采礦,交由隨行的鐵匠鑄鐵。卓氏采礦,只需上繳政府少許銀兩,是一本萬利的行當。戰國年間,鐵器在蜀地尚不流行,卓氏的鐵器因而極受蜀地百姓歡迎。幾年下來,趙國卓氏富甲天下,單家中仆僮就有千人之多。魯國程鄭也靠在臨邛鑄鐵發家,富比卓氏。鑒于此,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他們“富絳公室,豪過田文”,田文就是戰國門下有門客3000的齊國孟嘗君,由此可見卓氏、程鄭的派頭。
而對普通百姓來說,除了遠離故鄉,他們的生活與從前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到了蜀地,有人分得幾畝薄田,日作暮休;有人在成都城以經商謀生,祖傳的手藝在故土并不希罕,到了蜀地卻成了一門絕活。慢慢的,他們過上了定居生活,許多人與蜀地女子結婚生子,儼然成了半個蜀人,有生之年再也沒有走出過蜀地。耳濡目染,他們漸漸已經能聽懂蜀人的“左言”,蜀人對他們的小篆也不再陌生。
這一切無疑是秦王最希望看到的。秦王大規模移民,除了對付六國豪強外,也希望蜀地藉此得到開發,蜀人與秦人盡快融合,早日消除敵對情緒,成為秦王朝的大后方。見效果不錯,秦人進一步廢除巴蜀文字,在蜀地大力推行小篆。學者童恩正認為,巴蜀是秦國大力推行文字統一措施的第一站。
客死蜀地的軍人
與這些移民同時來到蜀地的,是大規模的秦國軍隊。蜀國新亡,遷徙入蜀的豪強、犯人隨時可能造反滋事,并不能令秦王完全放心。在秦王的授意下,秦將陳壯、張若、張儀先后率大軍至蜀。不難想象,這支深入蜀地的秦軍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然而,令世人感到驚奇的是,在迄今可以查閱的秦國官方史料中,卻未曾提及過這支秦軍的情況。在秦漢,為國戍守四方的將士往往能得到國家的最高榮譽,為何秦國史官沒有記載這批戍守遠方的將士?難道他們曾是秦王朝的最高機密?戰國時期,秦國軍隊曾經帶著鹽和長戈走到了中國許多地方,這支入蜀的秦軍顯然只是他們中的一小部分。
世人已無法通過史料來獲悉這批神秘來客的信息,秦國士兵直到1992年方才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1992年3月,在成都龍泉驛,上百座墓葬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近萬平方米的區域中。墓主的身份很快水落石出,他們正是2000多年前戍守蜀地的秦國士兵。
墓葬分為四個區,可能代表了軍隊中的不同兵種,朝向正東西方。歷史上,墓葬的朝向往往能代表死者臨終前的某些信仰與愿望,古蜀人的墓葬就是北偏西朝向故土岷山的。秦在蜀的東北方,顯然,這支戍守蜀國的秦軍許多人到死都沒能回到故土,無休無止的戰爭耗盡了他們的青春。而另外一些士兵可能不幸戰死沙場。他們死后的墓葬一律朝向東方,朝著故鄉秦國。
墓坑全部是土穴結構,上寬下窄,墓室凹凸不平,布置得非常潦草。幾塊槨板象征性地置于墓坑中,所謂槨板,是古代一種連棺材都算不上的葬具,古時無錢下葬的人才用這種簡單的葬具敷衍了事。由此看來,秦國士兵的地位并不高。數以萬計的秦國士兵來到蜀國,歷史并不曾厚待他們,就連死亡后,都只能以最卑微的安葬。
墓葬出土遺物透露了秦國士兵的生前生活。鋒利的銅矛是他們的兵器,眾多圓底陶罐和尖底盞或許是餐具。銹跡斑斑的“秦半兩”零星散落在尸骨旁邊,多則二三百枚,少則幾枚。“秦半兩”是秦王朝的官方貨幣,這些“秦半兩”看來已是士兵們一生的積蓄。墓葬中除了兵器、陶器、錢幣,還有鐮刀、斧頭和鑿子。顯然,士兵們不但要衛戍蜀地,還需自給自足,從事勞動生產。這并不奇怪,秦始皇曾向嶺南派遣過多達50萬的戍邊部隊,這些將士最后幾乎通通脫下甲胄,與當地土著融合了。這支來到蜀地的特殊移民,說不定最終也扎根在了蜀地,與蜀人融合在了一起,他們已經入鄉隨俗,用蜀人特有的圓底罐、尖底盞海吃海喝,一些人還用上了色彩鮮艷的漆器。曾經水火不容的蜀人和秦人此時相互影響,敵對早已成了過去,文化的統一和融合才是戰爭的根本目的。
一名叫楊悲的士兵
長眠于地下的秦國將士并非全部默默無聞,我們還能叫出一個士兵的名字,“楊悲”。
在墓葬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找到了一枚銅印,印上赫然刻著兩個漢字——楊悲,他們猜測,這名叫“楊悲”的士兵可能是秦軍軍營一名下層文員,每當軍中要發布命令時,他便在公文上蓋上印章,一來二去,他的名字已經像軍令一樣為每個士兵所熟識。跟許多士兵一樣,楊悲死后也沒能回故鄉安葬,他的戰友將他埋葬在公共墓地,并把這枚伴隨了他大半生的銅印一起放了進去。2000多年后,作為千萬個秦國戍守蜀國士兵中的一員,楊悲的遺物幸運地令后人想起了這個秦軍文員。
在秦王朝長達一個世紀移民政策的驅使下,一批又一批的六國富商巨賈、罪人、百姓來到蜀地,與此同時,負責戍衛任務的秦國軍隊也一支支踏上了征途。移民們耕作、經商,娶妻、生子,生活很快回到了從前。這些秦國士兵卻只能固守在他們的崗位上,征戰,和平,征戰,和平。一支又一支的秦國軍隊在戰爭與和平的特殊輪回中,失去了青春的韶華,成為了孤獨的思鄉者。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