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建立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2015-08-16 16:18:23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清華國學導師,都是我國近代最杰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nbsp;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于擁有他們,創辦兩年后,其聲望就超過了
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清華國學導師,都是我國近代最杰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于擁有他們,創辦兩年后,其聲望就超過了早于它創立的同類學校,并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他中過秀才,早年學習英、日文,研究哲學、文學受到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和文藝思想的影響,其成果在我國近代文化學術事業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許多方面。換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過了同時代學者的。
他世代清寒,幼年苦讀,為秀才。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于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22歲起,他至上?!稌r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余,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并在羅振玉資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學。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 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范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等名著。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對當時文藝界頗有影響。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國維攜生平著述62種,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于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先后致力于歷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寫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釋研究,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并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史學界有開一代學風的影響,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并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他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留下了難解之謎。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他因參與戊戌變法而成為彪炳史冊的風云人物。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愿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稌r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后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后,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1915年底,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后,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貒?,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后,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其于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等身,總約千萬余字,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1912年回國,1918-1920年旅歐, 1920年回國后,不遺余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于文、史、哲諸方面多有著述。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后從學于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但他與康有為迥然不同。如果把康有為的書法比作大海的潮音,那麼梁啟超的書法就是山澗的清泉。康有為追求的是一種雄強博大的風格,而梁啟超的書法所顯現出來的則是一種典型的平和恬靜的格調。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文學家在梁實秋的回憶中,梁啟超的大師風范,呼之欲出。他回憶在清華聆聽梁啟超的演講時說:“他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
1914年,清華剛剛建校3年時,他來清華演講,引用《易經》里的話來勉勵清華學生要做君子,樹立“完整人格”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這次演講對清華優良學風和校風的養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清華即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定為校訓。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890年--1969年),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義寧(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長沙。其父陳三立為著名詩人,維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師范學堂總教席。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曾師從國學大師王伯沆。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1902年隨南京礦路學堂畢業的長兄陳衡恪東渡日本,入巢鴨弘文學院;同年入讀該校的中國學生還有魯迅、陳師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后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后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獲得江西官費資助,再度出國深造,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通過留學期間的學習,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余種語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歸國,時吳宓主持清華國學研究院,應清華學校之聘,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師。1928年清華學校改制為清華大學,應聘為中文、歷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學兼課。在此期間主要講授佛經翻譯文學、兩晉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課程。1930年以后,還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及第一組(歷史)主任、故宮博物院理事、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等職??箲鸨l后,任教西南聯合大學,主要講兩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專題和元白詩研究等。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中國史教授。次年9月,他離昆明赴香港,準備轉英國。因戰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國文學系任。 1941年底香港淪陷,閉門治學。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廣西大學。1943年12月到成都,執教燕京大學。1946年再任清華大學教授。1948年底,任教廣州嶺南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并入中山大學,自此一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為歷史系、中文系講授兩晉南北朝史、唐史、唐代樂府等三門課程。1960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陳寅恪在1920年代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1953年已決定其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在1953年12月1日的《對科學院的答復》里,他提出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并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并說:“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少奇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學。此事于20世紀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陳寅恪是一位歷史學家,學貫中西。是公認的20世紀最有學問、最有成就的學界大師。他的專業是中古史,長年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山大學擔任教授,還曾任牛津等外國名校教授。他的所有作品都以文言寫成,而且學問高深,一般知識背景的讀者難以啃動.
在清華國學院成立之初,梁啟超向校長推薦留居國外的陳寅恪。校長因陳寅恪一無學位,二無論著而拒絕。梁啟超力爭說:“我梁某也算著作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校長終于被說服。
在20年代的清華園,人們說 “教授中的教授”,那就是陳寅恪。因為凡是他講課,很多教授都會來聽。他在國外斷續留學20年,潛心讀書和研究,但對“博士”、“碩士”學位之類,卻淡然處之。因此連大學文憑也沒拿過。然后就是這個沒學位的人,當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趙元任被聘為清華導師時,哈佛大學點名要他繼任。關于他的學問,只從一點就可知其精深與博大:他雖然不是語言學家,但他通曉的文字多達二三十種。
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清華四大導師中的另一位大學者是趙元任。江蘇五進人,生于天津。1910年為游美學務處第2批留學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獲理學士學位。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常人也許很難想象,這位“中國語言學之父”,中國近代音樂先驅者之一,28歲竟被美國康乃爾大學聘為物理講師。29歲時,他回到清華,擔任物理、數學和心理學講師。30歲時任哈佛大學哲學講師。33歲時到清華國學院任導師,指導范圍為“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1929年6月底國學研究院結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
趙元任從小就顯露出語言天才,各種方言一學就會。14歲進常州溪山小學。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預科,成績優異,英語、德語都學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語教師嘉化的喜愛。嘉化常邀趙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彈鋼琴和唱歌,趙元任跟嘉化夫人學唱過《可愛的家庭》和《離別歌》亦譯《天長地久》等歌曲,是為他接受西方音樂之始?! ?nbsp;
趙元任最后一次出國是在1938年,以后便定居美國,入美籍。從1939年起,歷任美國耶魯大學訪問教授(1939-1941)、美國哈佛燕京社《漢英大辭典》編輯(1941-1946)、美國海外語言特訓班中文主任(1943-1944)、美國密執安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1946-1947)。從1947年起,專任美國加州大學教授,1965年退休,任該校離職教授至逝世。1981年回國探視,北京大學又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這樣,他一生任教職63年,這在中外教育史上,實屬罕見。
趙元任具有非凡的語言方面的天賦。據說,他的耳朵可以辨別各種語言。在一星期以內,他就可以學會一種語言,能聽,能說,而且說得很好。1920年,哲學家羅素(英)來清華參觀講學,趙元任任翻譯,并陪同羅素周游全國和地,每到一個地方,他就用當地的方言翻譯。親友們都鼓勵他向語言方面深造,于是他于年底辭去清華教席,準備到國外去專攻語言學(那時,語言學在中國尚屬空白)。1921年6月,他與楊步偉醫生結婚后,便一同出國。趙先覓定哈佛大學哲學講師的職位。于1922年又去法國莎娜學院專門研究語言學一年。至此他已初步奠定了“中國語言學之父”的基矗1925年回國后,他在清華擔任課程有方音學、普通語言學、音韻練習、中國音韻學、中國樂譜樂調、中國現代方言等,并先后去江浙、江西、湖北、廣東等地考察方言。從1922年至1848年,他共發表語言學專著14種,論文21篇,1948年以后、他在國外任教期間,又用英文寫了《中國語字典》、《奧語入門》、《中國語語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調查》等專著。50年代后期,他曾在臺北作“語言問題”的系統講演,系統地講了語言學以及同語言學有關的各項基本問題,講述了他在語言學研究方面的心得和結晶,講稿匯集成書,并已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外,他還灌制了許多有關語言方面的唱片,單是中國華中、華南各省方言的錄音唱片,就有2000多張。
趙元任可以稱得上是精通漢語,但絕不單是一位漢語學家。在外國語方面,據他自己說:“在應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沒有問題。至于一般用法,則日本、古希臘、拉盯俄羅斯等文字都不成問題。”特別是出國定居以后,他有機會遍游歐美各地,了解和學習各國各地的語言現象,簡直到了廣通博達的地步。他講古今漢語和各地方言,能夠用上述隨便哪個國家的古語和方言舉例作比較。他操各國語音同他說漢語“國語”和方言一樣細致入微。有一次,他在索邦用法語講演,用純粹的標準國定的法國語音,講完了,聽眾對他說:“你法國話說得真好,你的法國話比法國人說得都好。”他在關于語言學的講學或著作中,經常使用一些多由他自己創作的妙趣橫生的故事來加深人們的印象。
趙元任是清華校友中屢見的那種博通人才之一。他的知識面和文才是多方面的,并不僅限于他所從事的專業范圍以內。他的主要著作有《國語新詩韻》、《現代吳語的研究》、《廣西瑤歌記音》、《粵語入門》(英文版)、《中國社會與語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國話的文法》、《中國話的讀物》、《語言問題》、《通字方案》,出版有《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等。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