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國學百家爭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5-08-16 15:56:39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構成1993年9月在美國芝加哥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的基石。這是因為,孔子的這句箴言,從觀念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有效地調節人與人之間彼此關系的底線倫理,是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律”。
據《論語·衛靈公》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請教夫子:“有沒有可以值得一個人一輩子都始終不渝地躬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答曰:“它就是‘恕’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的那句名言的來歷。它告訴人們,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其實《論語·顏淵》也提到了這句箴言,可見它的重 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明是“推己及人”得出的必然結論。這個命題的肯定形式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說法,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德 律是普遍有效的,它不會因人而異。
孔子講究的是“忠恕之道”,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按照朱熹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子貢所謂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 人”(《論語·公冶長》),說的也是這個“推己”的意思。《中庸》重申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際上就是給出了一個同他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準則和底線。顯然,這種致思取向體現的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方法。推己及人實則即是 去私,私即人為,違背自然而然之意,去私即意味著順應天理,如莊子所言:“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莊子·德充符》)。而體現于人間的“自然”,無非就是 那個通達于所有人且普適性的天理或“道”。可見,“私”與“自然”相對而言。只有推己及人,才能在協調人際關系中順應人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此亦即道家所謂 的得道。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推”的功夫。孟子認為,如此一來,“天下可運于掌”。如果 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按照人的本然之性去為人處世,去接人待物,那么治理天下就變得非常簡單了。這類似于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有意思的是,孟 子與老子都談及“治國”。
關于“推”,孟子說:“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人不僅本性一致,其弱點也一致。怎么才能夠保證所“推” 者為道德意志和道德屬性而不是人性的幽暗面呢?孟子還說過:“心之所同然者”。這恰恰就是“推”的根據。正是基于這種同一性,“推”才是可能的。而“心之 所同然者何?謂理也,義也”(《孟子·告子上》)。“同然”之“心”構成同情心的內在根由,而同情心又是道德的心理基礎。同情地了解他人,是喚醒自己的 “惻隱之心”的必要條件。問題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逆命題是否成立呢?是不是可以說“己所欲,可施于人”?不然。關鍵是不能把個人的偏好,即所 謂“私”,強加給他人。道德律是普遍的命令,它可以通過人的內心的覺解而變成自覺的訴求,從而得以開顯并在不同的人那里普遍地有效。
據說德國近代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有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其實,我們同樣可以說,世界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這兩個說法可以并行不 悖、相互補充。前者強調的只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性,而后者強調的則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同一性。事物之間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無論離開了哪個方面,都不 能構成矛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強調了對他者的尊重,同時又不游離道德的普適性,從而完美地體現了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兼容。它教導我們,首先要充分 尊重他人的個性,但又不能僅僅局限于此,還必須在道德上成人成己。 
現代社會的人特別推崇人的個性,強調差異,并把個性同人的權利聯系起來。一般地說,這也沒有什么不對,也沒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把這種對個性的推崇變成 了無條件的崇拜,恐怕就很危險了,因為它意味著人的個性有可能淪為人的任性。那么,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危險的發生呢?事實上,人的個性是相對于共性而言的, 它無非是指一個人的獨一無二性,即時間上的不可重復和空間的不可替代。倘若超出了普遍道德的約束,人的個性的張揚就難免妨礙他人利益。個性一旦變成任性, 它就不再是正當的了,而是人的偏執。如此一來,它不僅不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反而會成為人際交往的障礙。相反,只強調同一,而不尊重甚至忽視差異,就 將剝奪人的個性,到頭來也會漠視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從而抽掉使德性和責任賴以成立的基礎。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走向和諧 社會在觀念層面上的保障,它無疑能夠為民族和諧、國家和諧、地區和諧、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諧提供某種精神資源。耐人尋味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構 成1993年9月在美國芝加哥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的基石。這是因為,孔子的這句箴言,從觀念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有效地調節人與人之間彼此關系的底線倫 理,是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律”。
人間和諧、世界大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天下為公”的達成,離不開孔子倡導的“忠恕之道”的施行。因為只有人人都能推己及人,從而既“立人”、“達 人”,又“勿施于人”,方能做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方可實現“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從德性覺解的角度說,人類追求了數千年的大同理想,歸根到 底不過系乎人的“忠恕之道”而已。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