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并不缺,缺乏的是真實健康的信仰
2015-08-16 15:26:32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0 網(wǎng)友評論 0 條
信仰,是指對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 信仰并不神秘,它是我們心靈最安全最踏實的地方,是我們的人生最值得交付的對象,是漂泊不定的人生安寄的棲所。沒有信仰的生命是空洞蒼白的,是浪跡和散亂的。
其實,人人在生活中都不斷地尋找自己的信仰。有人信仰金錢,認為金錢才能讓人生安全;有人信仰權(quán)勢,認為有權(quán)勢就有一切;有人信仰藝術(shù),認為對藝術(shù)的追求才能讓生命充實;有人信仰愛情,認為只有愛情才是生命中最可靠的溫暖;有人信仰神靈,認為只有神明才是苦難人生唯一的依靠。
有人說,當下的中國缺乏信仰,其實更準確地說,信仰并不缺,缺乏的是真實健康的信仰。那么什么是真正有益于人生乃至生命的健康的信仰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這個缺乏信仰教育的時代,答案在每個人自己的尋覓中。解決這個問題,就如解決許多人生的問題一樣,需要求索和思考,也伴隨著驚喜與憂傷。
上至古圣先賢,下到仁人志士,乃至每一個希望了解生命真相的個體,無不在用生命來解讀和實踐自己的信仰。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把人生的意義上升為對自然規(guī)律的把握。“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就是他的信仰。這種信仰能突破生命狹小的格局,提升和成就生命的品質(zhì)。奉獻自己、服務(wù)他人,這種信仰能讓自己的心靈充滿陽光,溫暖了社會也升華了人格。可見,確定一種信仰是否健康有益還是有一定的標準,那就是這種信仰一定與真理相吻合、與自然規(guī)律相和諧,一定對自己當下乃至未來的生命有所利益,一定對社會、對他人沒有負面的傷害。
循著這樣的思路,我們最終會找到佛教。佛教從本質(zhì)上講不是信仰。從世界觀上,它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種呈現(xiàn),是經(jīng)過無數(shù)圣賢的生命實踐求證真理后的分享。從方法論上,它是用來解決生命的煩惱與迷惑、完成生命品質(zhì)升華的方法。從目標上,它是為了提升生命的品質(zhì),恢復我們本有的、像佛陀一樣究竟圓滿的慈悲與智慧。但由于眾生無力一下子了知與擔當,才慢慢走向信仰的層面。從實際對人生的效用上觀察,需要信仰的人生,沒有比建立對佛法的信仰更準確的了。因為這份信仰是建立在究竟圓滿的真理之上,它超越時空,堪可作為一切生命的究竟皈依。
佛教道場就是傳承與擔當信仰的地方。千百年來,無數(shù)追求覺悟與真善美慧的人們在這里找到了精神的家園,完成了生命版本的升級。佛教場所中,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一不是這種信仰的彰顯。道場的興盛衰廢也伴隨著大眾信仰的起伏而變化。
健康的時代一定有健康的信仰,這個答案在歷史中隨處可覓。對于每個人來說,正確的信仰是幸福人生的開始。有了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才會有正確的心態(tài)與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感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這個公式很簡單。
當今時代,信仰日趨多元化,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混亂的狀態(tài)。信仰迷失給人類自身帶來的傷害正困擾著社會。選擇正確的信仰,需要智慧的抉擇,是生命過程中必然面臨的問題,也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交待。
生命需要正確的信仰!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guān)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