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孝
2015-08-16 11:23:23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孝泉鎮是有名的歷史文化古鎮,是千古流傳的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躍鯉”和“一門三孝”的發源地。一門,指東漢永平年間郡汛鄉(今孝泉)姜詩一家;三孝,指姜詩、龐三春、兒子安安。這其中有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東漢年間,孝泉有一姜姓人家叫姜詩,自幼十分聰明,后與龐三春結婚。因姜詩德才兼備,被任命為江陽(今瀘州)一符長(相當于縣長)。姜母得了眼病,夢中神仙告知,孝泉的臨江水可治,姜詩因此辭官,千里背母到了孝泉。龐三春每天從七、八里外的臨江挑水為婆婆洗眼,既順夫又孝母,但與姜詩姑媽秋姑難以相處。秋姑經常在姜母面前說龐三春壞話,為此,姜母逼其子休了龐三春。龐三春曾想到過死,但被鄰姑婆婆勸住,說死了不清不白,加上兒子安安還小,就住到了白衣庵,在蘆林揀柴為生。盡管受盡了委屈,龐三春一想到姜詩不會家務,每天就煮好鯉魚托鄰姑婆婆送與公婆。安安十分孝敬母親,每天從讀書蒸飯的米中積攢一些米藏起來,設法送給母親。安安還挑水為婆婆洗眼,后來,不小心掉進江里淹死了。不久,姜宅舍側就涌出一股清泉,每天跳出一雙鯉魚供龐三春孝敬公婆。這就是感人肺腑的“涌泉躍鯉”和“一門三孝”的故事。
千百年來,講孝行孝,成為人們崇高的美德。這從孝泉眾多的包含德孝文化的對聯就可以看出來。
姜孝祠有一副感人至深的對聯:
赤焰滔天,曾教萬馬銜枚去;清泉涌地,猶想雙鯉獻瑞來。
東漢初年,赤眉軍在各地進行打富濟貧的游擊戰,部隊到孝泉時,聽說這里是大孝故鄉,便給姜詩送去米面酒肉,教姜詩好好孝敬母親。部隊首領還下令行軍中給馬嘴里銜一物件,不準馬嘶,以免驚動大孝,若“驚動大孝,鬼神不容”。姜詩因孝感天,舍側涌泉,泉躍雙鯉,供其母膳。此聯可見,重孝敬孝由來以久,且是大家十分看重的優良品德。
姜孝祠東耳門有一副對聯:
順為至孝,除妻緣于寬母意;推思見志,送米豈止小兒心。
百善孝為先,順從父母之意則為孝順。當年姜詩為了寬母之心,討母歡愉,順從母意,唯心地同意了休妻。安安體念在白衣庵的母親的生活艱辛,每餐省下一些米,積攢下來送與母親,哪怕自己挨點餓也在所不惜。姜詩的“忠孝節義”與“安安送米”的故事千古流傳。
姜孝祠西耳門有一副對聯:
羊腸七里,一肩江水勞往復;通衢三街,日積白米慰慈恩。
孝媳龐三春經常到臨江挑水給婆婆治眼疾,往返于孝泉臨江之間。我曾和專注于德孝文化研究與傳播的鄒貴興老師以及孝泉師范許多師生走過當年孝媳挑水路,實地了解了孝泉到臨江的路況,確實是羊腸小道,有七里之遙。安安讀私塾,每天攢一把米,想方設法送給母親,表達了一個兒子的一片孝心。“挑水”、“送米”看似小事,卻反映了尊老敬老的美好德操。
姜孝祠東耳門有一副對聯:
四方覽勝無雙地,三孝流芳第一祠。
走遍大江南北,都沒有如此感人的“大孝勝景”,而孝泉的姜孝祠則是天下無二,無與倫比。體現德孝精神的姜孝祠在孝泉人心中,在重孝行孝的人們心中,是千古流芳的第一祠。
姜公墳有一副對聯:
古今來無不是之父母,天地間最難得此夫妻。
古今往來,父母之心是最無私的,孝敬父母則是當兒女的本份。姜詩辭官不做,千里背母治眼疾。龐三春受盡委屈,仍然不忘孝敬公婆。姜龐夫妻是天地間行孝的楷模,永遠值得后人效法。
三孝園有一副對聯:
東漢宗風,孝水清泉灌千里;西川福地,平疇黃谷餉萬家。
東漢以來的敬孝風氣,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社會風氣,“一門三孝”所體現的德孝精神就像一般清澈的泉水滋潤著沃野,使孝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成為西川福地。
孝泉龍護舍麗寶塔有一副對聯:
雙鯉并地仙風起,一塔擎天佛日懸。
“一門三孝”,感動天地,玉皇大地就派太白金星賜給龐氏馬鞭助勞,從此不再“七里羊腸勞往復”,不到臨江挑水了,而且,有泉躍雙鯉,以供母膳。寶塔內珍藏有佛骨舍麗,孝善精神與日月同輝。龍護舍麗寶塔是孝泉標志之塔、正氣之塔,即使在“5.12”特大地震之中,也巍然屹立,它是孝泉精神的象征。
孝泉文化十分豐富,有一副對聯就可以反映出來:
一區三廟儒釋道,五場十街忠孝仁。
姜孝祠屬儒,延祚寺屬佛,文武廟屬道,德勝街屬忠,正陽街屬孝,鄰姑街屬仁。一區三廟、五場十街蘊涵了孝泉豐富的歷史文化。孝泉是文化的容器,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鎮。
辭官背母治眼疾,德孝精神傳世間。挑水送米些小事,感天動地萬萬年。我們相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孝泉對聯所包含的德孝文化,將繼續發出熠熠光彩。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