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的中西兩義
2015-08-16 11:15:26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看美國《僑報》上一則報道,寫一華裔老者開車蹭刮了一位華人女士的車,女士向肇事的老先生索要保單。本來在美國這是極其平常的事,直接交付保單了事。但老者卻再三央求,賠錢可以,保單則免之。因為老人的兩個兒子實屬“不肖”,否則老人也不會獨自出門。如果讓保險公司知道老人出了車禍,汽車肯定開不了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美國不少。許多華人老者抱怨兒女掙錢雖不少,但卻未主動送過一分錢,沒盡贍養義務。中國有句俗話,百善孝為先。不過似乎出生在美國的ABC腦子里都缺少這根弦。子女如此行徑,在華人中間就是不“孝”。
筆者認為,“孝”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丟之可惜。但論事不能以偏概全,應據不同文化語境然后做出判斷。中西不同,對“孝”的理解不同,行為方式自然不同。況且,中國人理解之“孝”,難保就是西方人理解之“孝”。
“孝”,在許慎的《說文解字》里釋為“善事父母者”。按字形來講,上為“老”,下為“子”,解釋起來就是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中國文化中“孝”就是服從父母,讓他們愉悅。老者之所以不悅,就是兒子不能順其意,也就是不“孝”。
但事實上,《僑報》評論的結論,針對的是“ABC”,是出生在美國的華人,這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不一樣,定受西方世界影響,觀念自與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不同。
有一篇文章分析,英語中能與中文“孝”字類似的詞是“honor”,但翻譯過程中,中國譯者很自然地把它的詞義滑向了中國的定義。其實,“honor”在英語世界,更多是尊敬之意,與孝敬還有些差異,畢竟西方人沒有受到過孔夫子的教導,很難達成同義。
在美國家庭,孝敬父母應該更準確地說是“尊敬”父母。中國孝敬父母是以責任、義務為基礎,而美國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受到必須對父母盡責的影響,這也難保ABC們不受其影響,“盡責”意識淡漠。
如此看來,老者不快也能理解。在中國,老人是家庭的中心,“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在西方,孩子而不是老人成了中心,這肯定與老人的成長方式與基本信條相悖。以中國“孝”的標準來衡量受西方觀念影響的ABC們,得到的結果,就是不“孝”,但在西方的文化語境中,ABC的行為也能得到解釋。
解釋歸解釋,只是理性看待這件事。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換了西方世界的語境卻沒能好好傳承,確實是一大損失。不知這是孩子的問題,還是華人社會的問題?中國三字經里有句話,“子不教,父之過”,恐怕還是會有些啟示吧。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