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過年的禁忌
2015-08-16 00:25:31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過年,是中國人最開心的日子。但在古代,也是禁忌最多的時候,特別是女人過年,更有不少禁忌。
為啥女不祭灶?
古代女人過年的禁忌,從過小年,即臘月的“祭灶日”,便開始了。
祭灶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存在,在先秦時期屬國家法律規定的“五祀”之一,萬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狀,那就麻煩了。所以,過去家家都很重視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各種方式“賄賂”灶神,讓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匯報工作”。
祭灶的日期各地是不定的,但以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兩天為主,即所謂“金三銀四”,也有少數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這便是“官三民四船家五”一說。據明代《北京歲華記》,北京人多在二十三日“祀灶”,這與皇城根兒多官宦之家有關。而像蘇北泗陽這類小地方,祭灶日則不集中,據民國《泗陽縣志》,當地既有二十三祭灶,也有二十四行祀。
不論選在哪一天過小年,有一個潛規則是不變的,即不能讓女人主祭——“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始于何時?
“女不祭灶”的習俗由來已久,南宋詩人范成大《祭灶詞》中寫道: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這說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時便要求女人回避了。為什么不讓女人祭灶?民間傳說,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話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個很有范兒的小白臉,用現代的話來說,灶神是位帥哥。試想,一個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腳下,是什么意思?這不是女人出軌的兆頭么?
筆者認為,這是民間“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禮俗在祭祀行為上的反映。同樣,與“女不祭灶”相對應的“男不拜月”,也是這層原因,月神嫦娥是個絕色美女,一個純爺們兒向漂亮女子獻殷勤,懷的是什么念頭,便不言而喻了。
“女不祭灶”起源于何時?一時無法弄清,但到了宋代被進一步強化則是事實。這又是什么原因?筆者推測,這可能與避“扒灰”之嫌不無關系。
“扒灰”,是過去公公與兒媳婦搞家庭亂倫的俗稱。傳“扒灰”一詞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弄出來的,他的傻兒子病死后,年輕守寡的兒媳婦被他看上。據說王安石當時寫了一首求歡情詩,埋在兒媳婦經常上香的香爐灰下面,兒媳婦從灰中扒出后和詩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兒媳婦心已有意。
王安石“扒灰”的版本很多,很可能是遭其政治對手抹黑,真偽不辨。但卻讓后世女人多了一項禁忌,女人此后更不方便祭灶了。南宋詩人范成大《吳郡志》說“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預”;到了明代,要求更嚴,《帝京景物略》稱“男子祭,禁不令婦女見之”。
灶神到底是男是女?
女不祭灶是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這說法可能是世人的一種想象。因為,灶神的性別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至少在早期灶神是一位老婦,頭上挽髻,“著赤衣,狀如美女”。
而且,早期祭灶也不是放在臘月,而是在炎熱的夏季進行,由女人主持祭,恰恰是“男不祭灶”。如在惠安,女子有在除夕置米于灶上卜年的習俗,學術界便認為是上古時女子祭灶行為的變異;而在鄂溫克族人中間,婦女祭灶并不犯嫌。
“女不祭灶”看似一種性禁忌,實質是男尊女卑觀念下的性別歧視。
為啥過年不能祭祖?
過年最重要活動之一是祭祀,國有國祭,家有家祀。祭祖,是過年時每家必做的事情,有的地方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在明代的北京,則從除夕開始,在家里掛出先人畫像,用豬頭、熟食、糖果等供著,一直到正月初三才停供。
祭祖活動是不能讓女人插手的,特別是經歷不幸的女人,更不能沾邊。如魯迅小說《祝福》的女主角祥林嫂,因為她是寡婦,連祭祀食物都不能碰,碰到不吉利,會生晦氣。
女人過年時最忌諱的地方,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即所謂“忌口”。迷信觀念認為,如果正月初一女人嘴里出現“窮”啊、“死”啊、“病”啊、“敗”啊、“倒”啊、“破”啊……這些非吉祥字眼,全家一年都要走背運。非說不可,則說代用詞,如油瓶倒了,說“到了到了”;煮餃子時餃皮破了,說“餃皮掙開了”。如果一不留神說錯了,則要趕緊說句討喜的話,最典型的是將碗打碎了,得高聲說“碎(歲)碎(歲)平安”。
過年時要學會做“懶女人”,灑水、掃地、倒垃圾、倒污水、裁剪、縫補……這些女人日常必做的事情,在正月頭幾天都不能做。如果勤快反而不好,迷信認為會把家里的福氣掃走、錢財倒掉、運氣剪斷。當然,過年時男人和小孩子也是要忌口的,只是比女人要求松一些。
何為“忌門”?
與“忌口”相比,“忌門”對女人的要求更嚴。“忌門”可以理解為兩種情況:一忌回門,二忌出門。
忌回門,是女人不在娘家過年、吃年夜飯。中國人對年夜飯相當看重,“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就是這道理。現在每年一度的春運難題,就是這頓年夜飯造成的。出嫁閨女為何不能在娘家吃年夜飯?這從民間信仰上可以找到答案:如果在娘家吃,會把娘家的錢財運帶走,即常說的“吃窮了”,凡懂事的女兒是不會吃娘家年飯的。
事實上,不只是過年,就是其他節日出嫁女人也不能在娘家過,如中秋俗話說“寧留女一秋,不留過中秋”。出嫁的女人在娘家過年過節,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被夫家休了,所以,大家都忌諱的。
忌出門,指女子在正月初一、初二(有的地甚至一直到初五),是不允許女人出門拜年的,要守在家里,即“女人歲首不出門”。這個禁忌的出現,可能是受到“新年里男人第一次出門見到女人不吉利”說法的影響。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重要的一項社交活動,但這權利只給男人和孩子,明顯是一種性別歧視,是男尊女卑意識的赤裸表現。
何為鏡占?
古代女人過年時最大的娛樂活動,大概要算逛廟會和看大戲,這和現代女孩子過年時喜歡逛商場、看大片是一樣的。雖然過年時禁忌頗多,但女人們的心情還是愉快的。
廟會是過年時最熱鬧的地方,吃喝玩樂購都匯集在寺廟附近,故名“廟會”。但古代女人逛廟會可不僅僅圖的是熱鬧,這是一個極佳的社交場合,未婚女孩可以在廟會與情郎約會,已婚女人可與娘家閨密互訴相思。更多的女人,過年時則會到廟里燒炷香、許個愿,把心中的小秘密交給靈簽神卦。
古代女人在過年時求簽問卦特別活躍。到廟會請大師高僧求簽問卦是一種選擇,但更多女人選擇在家里占卜。
女人中間最最神秘的占卜是——鏡占。所謂“鏡占”就是利用鏡子來占卜,這是丈夫家人遠在外地,過年時仍獨守空房的女人暗地里必會做的事,占卜一下郎君何時回來。
鏡子是女人閨房的必備,古時鏡多是銅做的,又稱銅鑒。古人認為鏡子可以驅妖避邪,鬼怪見之即現原形,故視之如神器,從考古出土物來看,有的會在背面雕出八卦圖案,謂之“八卦鏡”,此鏡更顯神秘。
何為“鏡聽”?
如何用鏡子占卜?就是在正月初一(也有除夕或正月十三)天黑以后,把耳朵貼近鏡面聽人聲,以此占卜吉兇,鏡占因此又被古人稱為“鏡聽”。
鏡占這一方法在唐代已在閨房中流行,唐代詩人王建有首《鏡聽詞》:
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
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叮嚀鏡神圣。
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
嗟嗟暩暩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
王建詩中描述的,是中唐時期女人過年時鏡占的情形。鏡占雖是女人的游戲,但場所不在閨房,而是日常做飯的灶間,求助的神靈是祭灶時要回避的灶神。但具體過程不同朝代有所區別。據《月令萃編》所記:正月初一這天晚上,將灶間打掃干凈,帶一面銅鏡,在灶門上擺上香。然后將木勺放在盛滿清水的平底鍋上,禱告許愿后撥動勺柄,勺子停止不動后,出門朝著勺柄所指方向走,將耳朵貼近鏡面,便能聽到人的說話聲,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占卜之語。
到了元代,鏡占過程趨于簡化,但更玄。據元人伊世珍《瑯嬛記》所記,不再有“勺柄定向”環節,強調咒語使用。鏡占咒語僅8個字——“并光類儷,終逢協吉”,行占時默念7遍后,將耳朵貼近鏡面。再閉眼在院內隨意走7步,睜開眼后照照鏡子。
由于古代男人離家謀生,不像現代有飛機有高鐵,歸期不定,所以鏡占現象很流行,一直到清代,鏡占仍為女人們所迷信,過年時必占一下。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