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禮儀名言與釋義
2015-08-15 23:36:49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中華民族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國學禮儀是華夏文明的標志,也是社會最基礎的紐帶和規則之一。中華禮儀有著鮮明的東方特色,中國五千年國學禮儀文化流傳下來的關于禮的描述,充滿了人們對于禮儀的思考與智慧。
國學禮儀名言與釋義
《禮記》主要是戰國至秦漢間儒家學者學禮研禮的記錄,包括禮儀制度的記載和禮學思想的闡發等多方面的內容。就其禮學思想而言,又包括禮的價值的說明、禮的發生與制作的論述、禮的相因與損益的探討、情禮關系的分析以及樂論等內容。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不失色于人,指重視修身養性,經常保持氣定神閑得姿態,無論儀容、應對都是莊重大方,有規律,不輕率;不失口于人,指說話謹慎,不尋人之短,不傷人之痛,也不諷刺挖苦。
2、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人有禮貌,待人做事講究禮節,說話恭敬文明,則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與人相處和睦,不會傷害到別人,也不會被別人傷害;否則,待人粗暴,說話粗魯,無大無小,無長無少,難免與人發生矛盾,產生口角之爭,甚至拳腳之斗。
3、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儒家認為,一個人必須知禮義,懂禮儀,禮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儀容身態,表情適當,言辭恭順,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確立,父子關系親密,長幼上下和睦。
4、以及其他一些關于禮的觀點見解: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轉》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諸子百家對禮的理解
除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著作傳記之外,先賢們關于禮的理解也很多:
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愛護別人的人,也會一直得到別人的愛護;尊重別人的人,也會一直得到別人的尊重。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2、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不按“禮”辦事,社會就會瓦解,陷入混亂;人將無法生活。
3、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荀子》
人沒有禮節,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講究禮節,就不能把事情辦成功;國家沒有禮法,就會動蕩不安。
4、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禮儀是一個社會的根本制度,廉恥是一個人的根本原則。禮儀廉恥是維持國家的四個基本要素,如果這四個要素不能貫徹執行,則國家很容易滅亡。
俗語中關于禮儀的描述
1、好言相待,舒心暖懷;惡語傷人,結怨招災。
說話態度和氣,語言禮貌文明,會讓人心情舒暢,倍感溫暖;說話態度粗暴,出言不遜,會讓人心生怨恨,招來災禍。
2、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句感人的話讓人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會讓人心里有一股暖流涌動;一句傷人的話,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會讓人覺得心里冰冷。
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關于禮儀的記載是值得我們永世珍藏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認真探討其中的奧妙所在以及它們對我們現代社會的積極啟示,讓我們更好的完善和發展現代社會。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