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長陽:讓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2015-09-07 13:53:12 作者:佚名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人民論壇網湖北8月6日訊(程建輝)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區、清江中下游,是長江流域古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著名的“長陽人”的故鄉、巴人故里和土家族的發祥地,自古就有“佷陽古地,夷水名疆”之稱。19萬年前,“長陽人”已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晚期,長陽全境已遍布原始人群的足跡;4000年前,土家族先祖巴人廩君浮舟西征,開創了巴國文明的歷史,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長陽人與香爐石遺址圖片介紹(攝于長陽博物館)
出土的古代樂器(攝于長陽博物館)
近日,筆者在長陽實地調研土家民族文化傳承時,長陽各級干部群眾紛紛感慨,縣里近年來打文化牌,讓人民群眾浸染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我們一路走來,一路欣喜。那么長陽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有那些可圈可點的亮點呢?長陽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地處偏遠的鄂西南武陵山片區。而長陽的民族文化在全國有名。長陽土家人愛唱歌、愛跳舞,把生活歌舞化、藝術化。在希望的田野上,回蕩著悅耳的山歌,歡快的薅草鑼鼓聲,農民踏著歌聲、鑼鼓聲的旋律,揮灑著辛勤的汗水;男婚女嫁,姑娘們唱著哭嫁歌;人死了,喪事喜辦,人們跳起撒葉兒嗬,通宵達旦,用歌和舞向亡者致哀;日落晚歸,人們圍坐一團,撥動三弦唱南曲,用歌聲驅趕疲憊,用故事寓教于樂,在故事中消遣時光。正是有詳盡的地方史料記載,“長陽南曲”、“土家撒葉兒嗬”、“長陽山歌”、“長陽薅草鑼鼓”和“都鎮灣故事”等相繼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家族民俗藝術歌舞表演(攝于長陽博物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攝于長陽博物館)
近年來,長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深度挖掘土家族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探索出了一條民族特色文化與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首先他們注重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激發文化創造力。早在2005年起草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法規草案,2006年6月10日開始實施。根據條例規定,成立了由縣長任主任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委員會”和由有關專家組成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評審鑒定委員會;成立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文化保護網絡,使得長陽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法制化軌道。同時,合理統籌規劃推動土家民族文化事業篷勃發展。2010年,長陽根據民族傳統文化分類特點,先后建立了“長陽南曲”、“撒葉兒嗬”、“長陽山歌”、“長陽花鼓子”、“都鎮灣民間故事”、“民間吹打樂”、“薅草鑼鼓”等7個民族生態文化項目保護區。其中都鎮灣、資丘兩鎮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鄉,2011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確立為首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深化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著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文藝精品,積極促進巴土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出土家族創世史詩歌舞劇《江山美人》,培育出土苗兄妹組合等民族文化精品名牌,使“文化長陽”、“清江風光”成為長陽的重要“名片”。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民族文化特色的“長陽巴山舞”、“撒葉兒嗬”舞蹈作品先后獲得文化部群星獎金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劇《土里巴人》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據了解,目前長陽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6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3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名。近10年來,通過制定民間文化傳承獎勵政策,舉辦各類“民間藝術師徒大賽”、鄉鎮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同時積極鼓勵民間藝人傳授技藝,張言科、覃遠新、覃自友、劉為芬、劉澤剛、楊運實、羅炎瓊等一批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相繼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傳授民間文化,讓土家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土家源文化廣場效果圖
以土家民族文化推動民族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長陽民族工作的新思路。近年來,長陽縣委、縣政府把原生態文化旅游作為戰略支柱產業來抓,積極培育文化旅游市場主體,加快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推進“土家源”文化工程,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品,促進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著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民族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