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的焰火戲
2015-05-13 16:22:26 作者:佚名 來源:貴州網 瀏覽次數:0
焰火戲是焰火架藝匠精心設計、編扎、導演的,以傀儡為角色,以焰火為動力操縱傀儡表演的藝術。常于祭祀、做齋、打醮、節日燈會等民俗活動中燃放表演,求消災避難、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焰火戲”內容取材于民間流行較廣的典故、神話傳說、英雄事跡等,依民俗事項選定“故事”內容,分別以其“情節”設計構件模型、人物傀儡和道具。一般以竹篾為骨、棉紙為衣、麻線為筋,經裁、剪、折、綁扎、裱繪、壓型等,暗施以藥線,做成不同“場景”的故事模型,這個模型稱“焰火戲”。再以“隔火法”將“焰火戲”安裝于焰火架“圍子”中,布設引線和煙花,點火燃放表演。“焰火戲”一般安裝六至十三臺。燃放時,一臺戲表演完成后,再現一戲。燃放過程井然有序,依次燃放并表演“故事”情節。它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深受民眾喜愛。
焰火架于明代印江民間根據甲山村陳姓始創的“陰火架”改進而成。清末,板溪鎮坪底村任老田也改進陰火架,在弟子任義珍的協助下完成其“隔火法”型制,藝傳杉樹對馬村譚忠敖。至此,印江民間形成了“甲山焰火架”和“對馬村焰火架”兩大著名藝班。“焰火架”技藝包括“圍子”編扎、“故事”個扎、“引線”捻制、“隔火”設計、“故事”安裝等諸多工藝和技藝。其造型獨特,設計精妙,內容豐富、自成一體。焰火戲燃放場面狀觀,情節引人入勝。以其藝多、技絕和魔術般表演,娛悅民眾,寓教于樂。民國20年,務川縣焦壩地主秦邦坤為其母做齋,“對馬村焰火架”藝班前去呈藝;1991年3月,中央電視臺攝制“印江土家藝術——焰火架”專題片,多次在中央二臺播出;1992年底,沿河白石溪臺胞符治信探親,為其父母做齋,“對馬村焰火架”藝班獻藝;1994年“元霄”之夜,“甲山焰火架”藝班呈藝縣城服務公司廣場,峨嵋電影制片廠前來攝錄;2007年印江縣慶“甲山焰火架”藝班獻藝于體育廣場,2009年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