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青海高臺又稱“抬擱”、“高會”,在青海省社火中,高臺被稱為“空中雜技”、“空中戲劇”、“空中舞蹈”,至今已經流傳600多年。高臺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把八九歲的孩子綁在數米高的桿子上少則個把小時,多則5、6個小時進行表演。3月3日,記者詳細了解了高臺制作的全部過程。
高臺的制作,由特別制作的四輪推車為高臺的底盤,來固定高臺的主桿和支架。主桿上的支架根據表演內容的不同來分叉,支架之間都是由活動關節組裝而成。經過多少年的實踐經驗,熟悉高臺制作的師傅能夠憑借自己的經驗來掌握重心,防止高臺傾倒。為了更加美觀,主桿和支架都會用塑料花草等加以裝飾。
多巴鎮火神會的祁師傅告訴記者,表演高臺的演員都是村里八九歲的小孩。表演當天,小演員們要早早起來,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會給畫上相應的臉譜。高臺表演的題材廣泛,有如《劈山救母》、《福祿壽》等神話傳說,又有《鍘美案》、《文龍歸案》等歷史故事。各路英雄好漢、仙人大神的故事都在幾米高臺上精彩演繹。
之后,小演員們將會在高臺相應的位置綢緞加以捆綁固定,在進行穿衣打扮。固定的過程復雜,一般都要2小時,到表演結束,小演員要在高臺上呆將近6個小時。高臺表演時由4至8人來抬或推固定高臺的架子車,另有幾人用特制的丁字形長桿加以保護,并隨時撐起低于高臺的電線等阻礙物,跟隨社火表演團隊走街串巷。
生活在多巴鎮的村民都已經說不清最早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高臺表演,但這一古老的表演藝術已延續至今。
多年來從事青海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青海花兒研究會會長滕曉天告訴記者,青海省的高臺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在之后的發展中,青海高臺融合了黃河、高原文化,逐漸呈現出現在反映青海本地文化的高臺表演藝術。
下一篇: 大型彝族音樂舞蹈詩《索瑪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