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城市文廣新局組織的一次“非遺”展覽中,幼兒園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地觀看布老虎。
運城作為“古中國”的重要發祥地,既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等厚重的古文明,又有關公信俗、軟槌鑼鼓、稷山麻花等璀璨的新文化。不論是歷史贈予我們的文化瑰寶,還是新時期綻放于群眾中的文化精品,皆如一個個撒落凡間的珠子,被市文廣新局人用癡心、苦心和恒心精心地串了起來,使它們泛出熠熠光芒。
近年來,運城市文廣新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文化惠民主線,在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上下功夫,先后榮獲“全國文化產業先進集體”“全國掃黃打非先進集體”“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國家、省、市180余項殊榮。
1月21日,記者前往運城市文廣新局,近距離感受了該局工作人員在“非遺”保護、群眾文化、文化產業、文化設施、文藝精品和綜合執法等方面艱苦卓絕的付出。
從即日起,特推出系列報道,還原運城市文廣新局工作人員在各自崗位上用一腔熱血澆灌文藝之花的艱難經過,再現新時期文廣新局人為全民文化事業譜寫的新篇章。
提起麻花,大家也許都知道“天津麻花”,卻鮮有人知道,如今,運城的稷山麻花,也已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慢慢走向全國。
而在運城市,除了稷山麻花,還有關公信俗、萬榮花鼓、聞喜花饃、絳州澄泥硯等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位列全省第一。我市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9項,皆穩居山西榜首。這一成績,離不開多年來市文廣新局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這一成績,凝聚著他們的一片赤誠之心。
發動一切力量
搜集“非遺”線索
運城的“非遺”長廊絢麗多彩。這些耀眼的“非遺”精品背后,是文廣新局員工發動一切力量,不辭辛勞,經過3個月的收集、整理,從1.4萬余條“非遺”線索中挖掘出來的。
“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藏在鄉村田野間,隱在老人們的記憶與故事里。‘非遺’的生命根源就是要在那里挖掘。”市文廣新局局長楊金貴說,為了收集我市的“非遺”線索,2009年,該局開展了全市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采取的方式是絕無僅有的。
當時非遺辦公室只有兩人。為了更好地完成此項工作,他們發動了一切社會力量,有村里的退休老支書、村干,還有水利專家、農業專家等。“他們都是發現‘非遺’文化的老把式。同時,我們還在中小學舉行了‘聽爺爺奶奶講非遺故事’的活動,不但讓‘非遺’火種在青少年中相傳,而且利于我們從這些故事中挖掘有用的線索。”楊金貴說。
時值酷暑,“非遺”辦公室的兩名工作人員承擔起了對“非遺”線索的收集、整理和錄入工作。白天,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聆聽老人們講述“非遺”故事,用錄音筆、攝像機記錄下這些珍貴的記憶。夜晚,當別人已酣然入睡,他們又盯著電腦進行錄入,從原生態的錄音中整理出“非遺”線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持續3個月的普查后,該局在全市共搜集到1.4萬條有價值的非遺線索,網上錄入9746條。
漫漫申遺路
艱辛堅持相伴
有了“非遺”線索,接下來就要申請“非遺”,讓其被更好地保護、傳承,使我們的特色文化源遠流長。而每一條申遺路,都充滿著艱辛。
“剛開始,老百姓對‘非遺’根本沒有概念,覺得馬上掙不到錢還要花錢,都不愿意報。”該局非遺辦主任李筠霞說,他們發現稷山麻花是一項很有特色、很有歷史的地方小吃,就想著讓他們申報“非遺”,沒想到卻吃了老百姓的閉門羹。
2006年,我省舉辦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為了提高運城面食類食品的知名度,楊金貴、李筠霞等又專程趕到稷山,給一些麻花經營戶做工作。可大家都不積極。
“最后沒辦法,我們就說‘我們管吃管住管路費,你們只用帶著麻花去就行,賣的錢全是你們的’,這才說動了一個趙姓老板。當時麻花賣得相當好。”李筠霞說,嘗到甜頭的老百姓,這才對“非遺”改觀。
之后,李筠霞又無數次開車去稷山,幫老趙搜集資料、填表,把老趙家的麻花從清道光年間歷代傳承下來的老字號用具、文獻資料等,一一做了介紹。2009年,老趙家的稷山麻花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以失敗告終。因為那年,全國有2000多家單位申報了面食類非遺項目,競爭非常大。
大家沒有氣餒,而是請來了國家級專家,把稷山麻花的申報材料進行了完善,對一些細節進行了補充。2011年,稷山麻花第二次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舉成功。
乘著“非遺”東風,2012年注冊成立的稷山趙氏四味坊傳統面點傳習中心,從開始的麻花小作坊,成為一個品牌大企業;從過去的年收入兩三萬元,發展到現在的數百萬元。
每一項“非遺”榮譽的身后,留下的都是文廣新局人拼搏的腳印,滴下的都是他們追求卓越的汗水。
創新發展
傳承“非遺”文化
正是因為有了文廣新局人的無私付出,運城的“非遺”才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成長。
“‘稷山高臺花鼓’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了春晚的舞臺。”楊金貴說,在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挖掘,更是傳承與發展。“非遺”來自于人民,那就要在人民中間生根發芽,融入人民的生活中。
2014年,市文廣新局賦予“稷山高臺花鼓”新的生機。他們幫助稷山鼓文化發展中心,原創了鼓舞劇《農祖·稷風》,把舞蹈與花鼓糅合起來,用一個完整的故事,展現了農耕文明的變遷發展和人類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品格。“我們要把這出精湛的花鼓劇獻給河東百姓,讓老百姓共享‘非遺’文化的魅力。”楊金貴說。
近年來,市文廣新局還精心編輯出版了首部《運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大型畫冊,里面珍存著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許多來運考察的領導、學者、專家、商人捧書若寶。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