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青海循化孟達清真寺雕繪藝術所展示的精神世界
2015-01-20 21:07:50 作者:德理特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前置”得天獨厚,自然氣候相對溫濕,竟然能形成著名的高原“天池”;前置得地獨厚,雄居積石峽黃河要津,擁有天然原始森林;前置得人獨厚,不僅發展培育了中國撒拉人的民族精神,而且寬容大度地接收容納了一定的漢藏文化。這個證據就是震驚世俗的前置清真古寺。
前置清真寺上個世紀50年代,都有大型木質牌匾立于殿旁,上面雕刻清真寺的主要歷史信息,指出它的特別價值之處。一場政治風暴橫掃了清真寺的信仰活動,也暗暗破壞和剝奪了清真寺的許多珍貴文物。其中就有那塊書法雕刻藝術價值非凡的牌匾。認真的人從那塊牌匾上記載了一些信息,肯定這座清真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即朱元璋時代。其實,從清真寺的建筑風格、特色等方面進行分析,也能推斷出它的建筑時間。
朱元璋統一天下,多個得力助手是回族。據說他的“大腳”(相對漢族纏足、小足而言)馬皇后,就是同鄉近鄰回民村的回民。而他的皇權繼承人又都是馬皇后一脈,故有明朝皇帝多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歷史記載。于是,朱元璋得到天下以后,沒有對回民忘恩,認為伊斯蘭教有利于他的統治,下令全國有穆斯林的地方盡量修建清真寺。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前置清真寺建成。
前置清真寺的存在,進一步證實了前置是出產和加工木材的地方,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種木材、多種植物和灌木叢林。因為前置人主要依賴木材生活生產發展,所以,前置人自己學習生產經營木材,也請進不少能工巧匠來幫助開發木材“原始產業”。前置成為集木材建筑工藝、雕刻技術和繪畫手藝于一身的集散市場。
清真寺是撒拉人自古以來的敬地,當然要這些杰出的技藝充分反映和保留在其中。木材建筑技藝,還要充分服務于家庭民居;經久不散的明代“籬笆樓”,就是對這些工程技藝質量的最好檢驗。
事實上,前置清真寺的建筑技藝,已經成為現今循化乃至全國清真寺的一方出眾色彩。它的材質高低上下、橫排豎直合理安排,雕刻彩繪與木質銜接相接應,自然美觀實用。
前置清真寺的磚雕與彩繪,尤其與眾不同。似乎再現著前置植物王國的現實。除了賴以生存的原始森林和灌木叢之外,就是象征吉祥的走獸與寓意前程的飛禽。它們和平共處、扎實生活,動靜相宜、回首顧盼,偶感不安、熱情奔騰。反映著前置人美好而積極的入世狀態。
歷史確實回報前置撒拉人以“戰爭與和平”。他們生活在商業競爭和偶然社會動蕩的壓力之下,鍛煉著他們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冒險的性格。
前置清真寺的彩繪,應該是一部雕繪前置撒拉人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圖案。從左到右沿著大殿一周,呈現出這樣的不同圖案:
1、“紅梅”
它熱情、鮮艷、潔凈、耐寒、高貴,在風雪之中鍛煉精神。有道是“吟盡冰霜玉骨寒”,“清香縷縷夜無愁”。隱喻撒拉人堅定而樂觀。一日五番,一生天天心甘情愿奉行實踐這樣的心靈教育。
2、“花卉”
這是位于大殿兩側的圖案。仿佛人生的過程中,一定有鮮花恭候。但是,這個令人向往的未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擁有。它需要經歷
前期即“梅”的階段,只有不畏艱辛、努力奮斗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這種幸福。
3、“美麗的家鄉、心靈的故園”
大概畫家和前置的撒拉人達成默契,用叁幅不同的山水畫刻畫了前置的形象。他們希望為了生活,不管她的孩子們走到哪里,不管他們現在還是將來,不管是自己還是子孫后代,也不管他們遠走高飛之后能不能再返故鄉,但是游子的心永遠不可游離故鄉。他們希望每個外出的撒拉人,在夢中依然回到故鄉,回到沒有侮辱、沒有歧視,理所當然的故鄉。時至今日,大凡口喚在外的撒拉人,故鄉的同胞總會想盡辦法、排除萬難把埋體拉回家鄉,全村人“土葬、速葬、簡葬”他,不浪費、不奢靡,不是“國民葬”,甚似國民葬!因為撒拉人的先世就踐行這樣的道德規范,活人變成亡人,也不忍心拋棄他們之中任何一個!
(春到美麗的故鄉)
4、“藏式環型圖”
這種圖案,在循化多處撒拉人的清真寺內刻有。環環相并,有的是圓環相扣。寓意虔敬宗教,友愛鄰人,惠及鄉里,吉祥如意。有一條歷史事實為人所共知,即撒拉人和循化藏族的“特殊關系”。所謂特殊,源于“民族關系”與“宗教關系”,而這兩種關系不可混為一談。正因為這樣,撒拉人和藏族人之間的關系才更為復雜特別,為別的民族所難以很快理解。不理解、不了解最好不再發言。
5、“神圣的信仰、伊麻尼經文”
大殿中央、四周木框內書寫經文。周遭裝飾別致。色彩對比顯赫,一目了然,望而敬畏!
(位于殿側面)
6、“松”
這是大殿右側出口處最后一幅畫。畫面巨大,幾乎占據整個墻面。松樹郁郁蔥蔥,生于凌云絕壁,長在千山萬壑之巔。它每天都在接受來自天地大自然的風云變幻及各種考驗。它的生活并不平靜,它卻能不屈不撓、穩扎穩立。白天最早迎來日出,夜晚陪伴清風明月。感贊安拉造化天地萬物之神奇。它的堅定不移喚發人的精神風貌,不敢有辱“代治者”的偉大使命,勇于擔當“倆世吉慶”的忠實履行者!
在前置,與清真寺歷史不相上下的還有兩處宗教活動場所:拱北。一個在清真寺內,一個在麥扎上。文化大革命之前,它們都建有可供人禮拜的木質房室;木質優異,室內雕刻、彩繪的圖案精美,與清真寺內的雕繪的風格相近。
這兩個拱北,建于寺內的那個,還沒有考證出名目。
現在已經知道,麥扎上的那個賢人的尊名為:“努雷·第尼”。他的拱北遭到2次嚴重的破壞,先是拆毀可供人禮拜的木質房室,后來又對其墳地進行毀滅。恢復信仰自由政策后,村民們重新收集安葬了賢人的遺骨。
72歲的馬忠義老人親自組織參預了“努雷·第尼”拱北的重建。回憶當初的情形,他無比痛心、痛惜地說:“毀壞這么多文物,掘先賢的墳,簡直是愚昧無知、慘無人道!”頓涯上阿,不管是多么高大的權貴,沒有信仰,不受正確的教育,不文明、不道德,什么罪都會犯!
是的;前置的撒拉人、天下的撒拉人,從不放棄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安拉乎!胡達罪刑呢!不要犯罪”的終身教育。
圖文作者:馮文懷;(采寫并拍攝于2010年5月)。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