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迷宮里到底藏著什么樣的秘密?是什么族群在此居住?他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一個個謎團等待著人們去破解。
古人是如何搬運巨石的
“石舞臺”是一塊平放立體的巨石,寬近9米,高約6米,面朝東北。從遠處的山戀上看,它就像一只張著嘴的青蛙。在它周圍還有一圈稍小的石頭。考古人員推斷,這是古人舉行祭祀的活動中心。
在古人眼里,山川萬物都有靈性。特別是在阿敦喬魯遺址這個除了草就是石頭的地方,有突出特征的石頭更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一些小山包上的巨石沒有根,底下還墊著小石塊,明顯不是地里長出來的石頭,應是古人從其他地方搬過來,作為舉行某種祭祀活動的靈石。
考古人員用碳14測定,阿敦喬魯遺址的“石頭迷宮”年代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屬于青銅時代早期,距今約4000年。古人是怎樣將三四噸甚至十幾噸的巨石搬到小山包上的呢?難道已發明出抬石頭的繩索和木杠等工具,將巨石抬上山包?
墓葬為何少有完整尸骨
阿敦喬魯遺址方圓7公里范圍內分布著60多座石板墓、30多座石堆墓。其中石板墓以柵欄形式圍合成方形墓葬,也有的呈長方形。而石堆墓則是圓形,由各種卵石一圈圈堆圍而成。
在這里發現的石板墓是新疆第一次發現,令人驚嘆的是,部分石板還有明顯的切割痕跡。古人又是用什么工具將巨石切分成石板呢?考古人員在山腳下發現很多類似漢堡包的分層巖石,由此推測,古人可能是將小石塊或木頭塞進這些巖石夾層中,將其脹破分層,然后再將自然分層的石塊運來砌建墓葬。但這畢竟是現代人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古人用的究竟是怎樣的技術與聰明才智?
在阿敦喬魯百余座墓葬中,僅有十幾個發現完整的尸骨,也存在火葬、遷葬和肢解葬等形式。而且一個墓地有多種墓葬形式,這在新疆也是極其罕見的。
火葬或許是迫不得已。古人放牧過程中客死他鄉,只得將其尸體異地火化后帶回故鄉安葬。但為何墓葬里少有完整尸骨,考古人員無法解釋。
墓葬里的大蕓從何而來
考古人員在清理居住址表層泥土和雜草時,陸續發現了石斧、石杵、碾磨石等石器,其中一個石斧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其攔腰處有清楚的手握痕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對一個出土石器表面附著物進行分子結構檢測時,檢出大蕓(即肉蓯蓉——編者注)的顆粒。可在阿敦喬魯這片區域內,從沒有大蕓生長的紀錄。這些大蕓是從哪里來的?人們說不清楚。而此后的發掘中,又發現兩粒大麥。
古人在這里生活了兩百多年,他們是怎樣生活的呢?是自由自在的游牧?還是流著汗水耕作莊稼?出土的碾磨石器除了用來碾磨大蕓外,是否還曾碾磨過大麥、小麥等糧食作物?
古人從哪來又去了哪里
阿敦喬魯遺址整體文化性質清晰,與安德羅諾沃文化(即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俄羅斯阿欽斯克附近安德羅諾沃村的墓地而獲名——作者注)有某些相似之處。阿敦喬魯遺址背靠著阿拉套山脈,如一座橋梁,人群的流動和文化的交流由此而來。從地理位置上看,阿敦喬魯遺址更像是歷史的一個“漩渦”,人群流向、時空更迭在這里短暫停留后,或再向東、向西、向南擴散。
在阿拉套山北邊和哈薩克斯坦七河流域,存在著與阿敦喬魯遺址文化相似的墓葬,而且在前蘇聯的米努斯克發現的安德羅諾沃文化性質遺址也在公元前19世紀至17世紀,與阿敦喬魯遺址時代相同。這顯示了生活在西天山腳下這片遺址的族群,很早就跟安德羅諾沃文化核心區有密切的往來。
那生活在阿敦喬魯遺址的古人在這里留下歷史的“漩渦”后,又遷往何處了呢?難道是流向青銅時期的伊犁河流域?或者越過天山遷徙到哈薩克斯坦?對阿敦喬魯遺址,中國歷史沒有記載,世界歷史也沒有只言片語。對生活在這里的古人的去向,只有等待考古人員的不斷發現。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中國元素民族產品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訂購民族服飾,民族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民族中醫藥,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
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
下一篇: 羅婺彝族《指路經》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