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盛行:“新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
2015-01-05 21:28:12 作者:張薇 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次數:0
新華社發
我國早已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個性化、非主流的表達方式已然成為一種新的流行風尚。這些網絡語言日益顯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一旦某網絡詞語在網上流行,隨后就會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口頭語言中。
網絡語言簡單化、碎片化、隨性化
在一份媒體總結的《2014年網絡流行語盤點》中,“不作死就不會死”“有錢,就是任性”“且行且珍惜”“畫面太美我不敢看”這些網絡流行語赫然上榜。
如果說從這些語句中還能大致體會完整的意思,那么有些可能會讓你難以理解。“何棄療”“畫美不看”“十動然拒”“累覺不愛”“人艱不拆”……這些打破語法常規而組合在一起的詞語,顯然并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任遂虎教授告訴記者,在他所關注的網絡流行語中,有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形式,有故意寫成錯別字的形式,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數語義不夠明確,容易造成誤解”。
“特別是把一句話壓成四個字的‘成語’形式,本身構詞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顯得牽強、生硬、別扭。”任遂虎說,而更讓他擔憂的是,這些本來在網絡論壇、聊天當中流行的詞語,已經進入到現實生活,“打開電視,熒屏上錯別字滿天飛,不少學生在作文當中頻繁使用網絡語言,讓家長和老師看不懂”。
“很多網絡流行語,將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成語隨意改變,只重音意而不重詞義。存在著將漢語簡單化、碎片化、隨性化的傾向。”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告訴記者。
承認語言現象的同時,要分清可用領域
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規定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消息一出即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作為時代的產物,網絡用語是否也是一種語言發展的現象呢?
“網絡流行詞,我們要承認它是一種語言現象。”任遂虎說,“在網絡時代,這些詞語一定層出不窮,但在使用中,我們要分清可用的領域。比如,在發帖、網絡聊天中使用沒問題,但在現實的大眾傳媒以及教學場合,還是要遵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規范,以免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王文宏認為,從網絡文化的角度來看,正是由于互聯網的傳播特性,使得一些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范圍被不斷放大。也正是因其傳播特性,很多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力并不強,隨著新的網絡文化現象的出現,它們就會被新的網絡流行語所代替。
“比如‘給力’,最早詞形見于史書,也符合大眾表達習慣,現在已被廣泛使用。再比如,網絡語言中的‘版主’一詞,顧名思義,就是一版之主的意思,主要負責管理網站論壇的某些欄目,是互聯網時代的特殊產物,因其形象化被廣泛使用。但這個詞也被網友寫成了‘斑竹’‘斑豬’,在社會文化交流中,顯然這兩個詞會對傳播造成誤解。”任遂虎舉例說。
“堵”與“疏”結合,“收”與“棄”兼顧
在《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發布的“2014年十大流行語”中,網絡流行語“高大上”“萌萌噠”入選,而關注度較高的詞語“任性”“森么愁森么怨”“也是蠻拼的”等未上榜。
在專家看來,網絡語言代表著一種新的語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滿活力和新意的話語,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所以不能將其徹底格式化,而需去偽存真,擇其優者而用之。
如何“擇其優者而用之”?任遂虎認為,一是語言要符合語法、表意明確;二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過于格調低下,甚至帶有侮辱色彩的網絡語言,要堅決反對;三是看其是否反映時代精神,在整個社會交流當中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網絡語言的確有自我凈化機制,以及社會選擇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分析、判斷和引導,這是十分必要的。”任遂虎說。
“語言只有隨社會的發展不斷納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王文宏表示,對于網絡語言,我們不能排斥和壓制,關鍵是一個引導規范的問題,做到“堵”與“疏”結合,“收”與“棄”兼顧。
“網絡語言肯定還會不斷創新,而如何使其更易于文化傳播,是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同時,王文宏還建議,希望有專家學者能夠對網絡語言作全面的研究,并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研究找出規律來,使其更有助于語言文化的發展”。(光明網記者 張薇 本文為互聯網時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系列報道之一)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中國元素民族產品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訂購民族服飾,民族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民族中醫藥,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
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