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品德和民風的養成上,“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十二生肖中,“龍”和“虎”格外受寵,因為“龍虎精神”激勵著無數的炎黃子孫;說到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的優點,則歸功于“牛”的品質。而“羊”在中華民族品德和民風養成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視或輕視,好多人都不知道,羊其實也是偉大的。
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古時“羊”與“祥”是相通的,“善”與“美”的本義也均與“羊”有關。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曾對“羊”給予過充分肯定,他在《春秋繁露·執贄》說:“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故卿以為贄。”董仲舒將儒家文化的核心精華“仁”、“義”、“禮”賦予到羊的身上,稱羊是“美”、“祥”之物。在明代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讀物《增廣賢文》中,甚至將羊塑造成了懂得感恩的典范,那句“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至今仍廣為流傳。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以動物喻人,教導做子女的要懂得孝順父母。
因為羊的品德這么高尚,古時高級官員用羔裘作朝服,以顯示自己有羔羊般的純潔品德。
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善良、義氣、知禮、孝順的美德和純樸、厚道的民風,如果追溯求源,就在羊身上。過去有一種“送羊勸孝”的風俗,便是羊影響中國古人品行和民風的最直接反映。
“送羊勸孝”一般在每年陰歷六七月間進行,外祖父、舅舅要給外孫、外甥送只羊。傳說,當年有一個小孩不孝敬爹娘,放牧的舅舅便將外甥領到羊群邊。外甥看到羔羊跪在母羊面前吃奶,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親,何況人呢?舅舅于是送給他一只羊羔,讓他抱回家。此事傳開后,“送羊勸孝”遂成一種社會風俗,提醒兒女對爹娘要孝順。
因為羊有這么多優點,深受人們喜愛,古人講究一點的見面活動便用羊當禮物,叫做“以羊為贄”。
“以羊為贄”是一種高檔的見面禮,行政級別達到上大夫、公卿級別的人物才能使用,普通官員用“雁”,知識分子用“雉”(雞),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儀禮·士相見禮》上是這樣說的:“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于面;左頭,如麛執之。”
用羊送禮時,不是什么羊都可以的,要選用小羔羊;也不是牽著抱著就走的,還得將羊打扮成“禮品羊”,羊身上要用有紋飾的花布包裹,四條腿兩兩相系,繩子要在羊背交叉后,再回到羊的胸前打個結。在送給對方時,要捧著羊,羊頭朝左,禮節與士相見一樣。如此禮俗,古人稱之為“執羔之禮”,這其實也是羊崇拜文化在生活中的一種反映。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中國元素民族產品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訂購民族服飾,民族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民族中醫藥,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
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
上一篇: 烏蒙山片區苗族頭飾類型探析
下一篇: 藏族人的人名和稱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