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怒江大峽谷深處的怒族人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了適應氣候和地形特點的木楞房和木板房,并形成一整套對“木”的認識理念,賦予了木房豐富的文化意義。在這里,“木”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有著特殊的感情和地位。作為一種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怒族民居建筑蘊涵著傳統文化中最深刻的根源,保留著民族文化最原生的狀態,呈現著怒族人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對自身的認知。
本文選取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鄉查臘村和福貢縣匹河鄉老姆登村,作為研究樣本,探尋怒族傳統民居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查臘村和老姆登村的怒族分屬“阿龍”支系和“怒蘇”支系,房屋建筑分別代表了怒族傳統民居的所有類型。查臘村所在地屬于“三江并流”保護區的核心地帶,受外界影響較小,民族傳統文化保存相對完好;老母登村離原碧江縣城僅約8公里,較早較多地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變化比較大。選擇這兩地作為調查點,有一定對比性。
建筑是技術和藝術的綜合創作,是人類利用固體材料建造的能遮風避雨、抵抗自然災害、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空間。怒族傳統民居建筑式樣按外觀的不同分為井干式和千腳落地式兩類,井干式建筑在查臘村及周邊地區最為普遍,千腳落地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匹河鄉一帶。前一類樣式的建筑主要分布在貢山、蘭坪和瀘水一帶,為全木結構,因房屋墻體采用圓木或木板的差異被稱為木楞房或木板房。
一、傳統民居的文化意義
建筑以空間為直接對象,不僅是時代的寫照,也是藝術、文化和科技發展高度集中的體現。建筑作為一部反映特定時空范圍內民族文化特點的“百科全書”,深刻體現了一個民族的道德觀、群體意識、和諧精神等倫理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怒族的民居實際上是一種同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同自然地理環境相協調、同民族傳統文化相包容的居住文化模式。
(一)文化功能的動態分析
建房是怒族的一件大事,建筑過程中的民風民俗展現了怒族的傳統文化。建房主要包括五個步驟。
1、選地與占卜。怒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1800米的山腰臺地或江邊較平緩處。房屋選址一般靠山面水。新房選定地基后,先由祭師占卜,方法多種多樣。據匹河鄉的怒族老人李衛才和村民講述,在匹河一帶主要有以下四種占卜方法。一為瑪瑙卦,即用兩個瑪瑙扔在地上,看正反面,一反一正表示不吉利,兩正或兩反則代表吉利,可以建房。二為雞蛋卦,即打開雞蛋看蛋黃和蛋白,如果內有異物是不吉利的象征,不可建房。三為鐮刀卦,即在鐮刀上拴繩子,如果繩子不動為不吉,反之則為好。四為糧食卦,即在地基四個角上挖洞,分別放入三顆稻谷,三天后看谷子是否被老鼠所食,沒吃可以建房,吃了證明這塊地不好,如果建房全家將會人丁不昌、五谷不收、六畜不旺。最后一種方法在貢山查臘一帶也被當地的怒族人普遍采用。
2、備料。傳統民居采用松木為主要材料,建蓋耗時長久。每年從8月底到9月初開始備料,到年底才能開始建房。有的人家要花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備齊所有材料。怒族對“木”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認為這是上天的恩賜,不可褻瀆。每座山有山神守護,有的樹是神樹,祖先的神靈居住在上面,不可隨意砍伐、侵犯。因此,砍樹前必須進行祭祀活動,把水酒撒在樹上,以驅邪趕鬼,祈求神靈保佑。
3、建房。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是建房的最佳時期,開春以后雨水多不適宜修建。建房時要看日子,鼠日不可建房,因為在十二生肖中怒族人對鼠的印象最差。在查臘和老母登,兩地的怒族都有“一家建房,全體幫忙”的傳統。
建房這天全村人都會來幫忙,如果材料不夠,村民們還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捐出一些。主人家除了備齊材料外還要煮酒,招待來幫忙的鄉親。當天,在木匠指揮下,大家把新房主體構架所需的柱、梁、椽、門框以及地板、作墻壁用的圓木或木板、蓋頂的房頭板或石片、夯圍火塘土的木框架、火塘上的祭架等一一制好。然后平地基、立樁柱、上橫梁、鋪地板、留出火塘位置、立中柱、搭墻、上房梁、蓋頂。在這一過程中,立中柱和上火塘架時要進行念鬼活動。
4、立火塘。火塘是怒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建房過程中的立火塘非常重要。立樁柱時要掉線,看火塘的方位。確定后立下木柱子、鋪石塊。房屋建好后首先為火塘鋪土。選火塘土十分講究,要到沒有糞便垃圾的干凈地方取土,而且不能用江邊的沙土,要用山上的黑土,這樣的土可以燒10到20年。在查臘村,要由家中老人把第一筐土倒入火塘;而老母登一帶沒有這樣的講究,任何人都可以取土,只要從干凈地方取即可。一個火塘大約需要20多背土,拌水以后踩平。
5、唱蓋房歌。建新房一般1~3天即可完成。房屋建好當晚,所有來幫忙的親友和村民全部集中到新房的堂屋中,圍著中柱開始歡歌。在查臘,蓋房歌要唱兩次,開始挖土動工時要唱,蓋好石片屋頂后還要唱。一般由房屋的主人先起頭唱。一共有十七首,曲調統一,但歌詞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任意發揮。
圍著中柱載歌載舞時,主人會端著水酒輪流敬所有人以表示感謝。這樣歡騰的場面一直持續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參加的人越多越好,因為它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主人家為人友善,大家都愿意來幫忙。
在匹河鄉,這一程序要復雜得多。房屋建好后要唱建房歌為主人家祝福,但唱時要灑水酒,左、中、右三個方向各一次。歌詞內容從備料、選料、砍料時所付出的必需品、如何進行勞作、村民們如何來幫忙的等都包含其中。
此外,主人要在新房門口放竹葉和蕎粑粑、蕎子、米花和松枝以祭鬼,所有來幫忙的人都要吃一點這些東西。還要有一人扛著刀,帶著白帽子叫喚,趕走不吉利之物。建房所用樹木采自不同地方,必須把樹上的邪氣趕走,才能保證住進新屋的人健康平安。房屋建成后的第二天晚上,要在新房里殺一頭小豬和一只公雞,將雞血、茅草、牛角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祭鬼。雖然貢山、福貢兩地在唱歌的方式和內容上略有差異,但這一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無不寄托了怒族人對新房的祈禱和祝福。
建房活動體現的種種事象,在怒族社會運行中有著豐富的含義。
其一,建房過程中多次進行與“木”有關的祭鬼活動,體現了怒族萬物有靈的原始崇拜觀念,反映了“木”在怒族人心中的地位。
其二,全村人共同參與建房活動,是山地民族集體協作、團結互助精神的體現。
其三,新房建好當晚的聚會,不僅是一種全民性的娛樂,也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男女老幼手
拉手繞中柱圍成一圈對歌、跳舞,既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互交往的場所,也是孩子們學習的好機會,體現了民族文化傳承方式的直接性和大眾性。
其四,怒族人建蓋的民居,早期采用的工具僅有砍刀,墻體四個角的交叉處分別用砍刀砍出凹槽或用鑿子鑿成榫,將其穿牢固,不僅能適應怒江地區潮濕的氣候條件和山高坡陡的地理環境,而且整個建筑過程不用一釘一卯,展示了怒族精湛的建筑技藝。
(二)文化功能的靜態分析
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滿足居住、活動的需要。怒族民居因建筑式樣不同,房屋分工也有差異。不論是一家一戶的單體式建筑,還是形成群落的房屋群,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義,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功能。
1、單體房屋空間體現的文化功能
(1)井干式建筑
在這類建筑中,怒族人對“木”的特殊感情延伸到對房屋的人性化認識上。在查臘,每一家的房子都有自己的名字。房屋建好當天就要取名。有的根據房屋周圍的地理環境取名,如果周圍石頭很多就叫做“石頭房子的主人”;有的則根據房子周圍的花草樹木取名。怒族人認為房屋的窗戶是眼,門是嘴,房頂的四角是耳。
每間房屋都有明確分工,堂屋和臥室通常連成一排。堂屋是全家人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面積較大,約20~30平方米,高度約2.5~3米,少數富裕的人家建得更大。每間房屋在面對怒江的方向上開有兩扇邊長30厘米的方形窗戶,不僅能適應當地寒冷、空氣濕度大的氣候條件,在過去還能有效防止熊、狼等兇猛動物進入家里的危險。怒族對門向的選擇十分講究。阿龍有句俗語:“門向日出方向,開門靠山,吃穿不愁。”
因此其門向多選擇對準雄偉的山峰或朝北。查臘村的門非常矮,一般1.2~1.5米高,0.8米寬,門檻比較高,通常0.5米。這樣的設計即使把小孩關在家里也爬不出門去。還有一種說法,客人進門時如果磕到頭表示好運,如果磕到腳表示壞運氣,主人出門時如果磕到頭表示不吉利,磕到腳則表示吉利。
火塘是堂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幾乎所有生活都圍繞它進行。怒族對火塘十分重視,火塘的位置要對山形
才是吉利的象征。火塘絕對不可以對水溝,否則一家人就會沒有吃穿。火塘通常建得很大,夯圍火塘的木框架邊長約1~1.5米,整個火塘幾乎占據堂屋近1/4的面積。火塘距離兩邊的墻大約1米,老人的床就在火塘邊上。床上方的墻上掛有狩獵時捕獲的獸頭或羽毛、弩弓、怒刀和熊皮箭包。如果老人過世,床的位置就改堆放酒桶。火塘上方有一個祭臺,下面絕對不可以坐人。舊時新房建好以后,要先把弩弓和刀掛好,人才搬進去住。
許多人家在火塘正上方吊一木架,用于晾曬臘肉或烘干新做的木質農具。
中柱是堂屋中最重要的地方。一般情況下,一間房有九根柱子,與中柱并排的三根最主要。中柱最粗大,上面雕刻有簡單紋飾,從上到下共分成三層,第一層代表人,第二層代表土,第三層代表水。最上一層中要放上值錢的東西,建房時就放入,永遠不能取出。有的在中柱上畫圓圈代表太陽,周圍畫波浪代表月亮,太陽為母,月亮為父。
過年時,要在柱上掛青松枝和玉米棒,祈禱來年豐收。在查臘,信仰藏傳佛教的村民在整條橫梁、祭臺和房屋外圍的門框和墻上畫上白色的“\│/”符號;信仰天主教的則在整條橫梁上畫圓形的白點,形成一條波浪形狀。
堂屋旁邊是臥室,比堂屋小得多,面積約9~12平方米,大約2米高。這里兼有倉庫的功能,外人不可以隨便進入,家中女子經期時也不可入內。這間房子同樣也有中柱,只是比堂屋細小,中柱上方也不像堂屋的中柱那樣有裝飾,而且房中沒有火塘。
在堂屋和臥室旁還有一間面積較小的倉房,約9平方米。這間倉房絕對不允許外人參觀,鑰匙由主婦專管,家中任何人都不可亂動。如此嚴密的防范意識與怒族生產力水平低下有很大關系。舊時,糧食產量很低,許多人家一年只有7~8個月的口糧,少的僅夠吃4~5個月。史載:“古宗、怒子雖每年種雜糧兩次,然一家之計均不能足,每屆青黃不接之際,大半苦于無糧,仰屋興嘆,饑耐以到糧熟,成為習慣,足食之家全境不過數戶。”
因此怒族的糧食不能輕易示人。
(2)“千腳落地”式建筑
房屋式樣明顯不同于井干式。通常是三間連成一體的組合式房屋。富裕的人家可蓋很多,鰥寡孤獨的老人一般蓋一間,有妻兒的蓋標準的三間。堂屋在中間,外房為結婚后的兒女住,內房為倉房。
內房放糧食,由婆婆常年掌管鑰匙,外人不可以隨便進入。老人住中間的堂屋,同時也用來招待客人。兒媳不可坐到公婆的床上。按照怒蘇傳統,房門不可以向西開,因為西方是太陽落山之處,有不吉利、壽命短的象征意義。
火塘立在堂屋正中,上方的祭臺不可坐人,是祖先神靈坐的地方。過年時先祭祖,然后喂狗,人才可以吃東西。這一習俗的傳說是:過去怒族遷徙時,獵狗咬死了一只麂子,麂子頭上長了一撮谷子,尾巴上還有稻草。獵人把谷子種下,請求老天保佑如果老鼠不偷吃,明年就搬到這里住。第二年春天,獵人帶著狗到此,看見谷子長得非常好,于是就搬來了這里生活。所以狩獵時要先喂狗,過年時也要先喂狗,因為糧食和土地都是狗找來的。
千腳落地房有很多優點。首先,利于防震。怒江地區處于亞歐和印支兩大板塊結合部,地質條件復雜,屬于地震多發區。千腳落地房有多個支點,分散了房屋的承受力量,能有效防震。其次,便于防潮、通風散熱,還可防御蛇蟲野獸的侵害和抵御一般性水災。最后,匹河一帶屬于半山溫暖帶氣候,氣溫較高,采用竹篾編墻有通風作用,冬暖夏涼。
雖然這兩類房屋布局有差異,但都具有同樣的文化含義。
第一,堂屋的空間布局更多地承載了文化教育的功能。怒族沒有文字,民族文化的傳授全部依靠口耳相傳。人們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飯后全家圍坐在火塘邊喝酒聊天直到深夜,這是年輕一代學習本民族文化很好的時間。
第二,房屋的功能體現了怒族家庭形態的演化。家長和小孩住堂屋,已婚子女住隔壁臥室。子女多的人家,孩子們結婚后可以在自家周圍蓋自己的臥室。如果子女要同父母分房居住則要等結婚滿兩年后才能另立門戶。
第三,從火塘邊的座次、外人不可隨便坐老人的床、婦女不可睡老人的床、女兒和兒媳不可睡父親的床、兒子長大后不可睡母親的床、糧倉不能給外人看等居住禁忌和習俗,透視出怒族人尊敬長輩的優良傳統。
第四,井干式建筑樓上住人、樓下養畜、樓頂曬糧的布置,是人們適應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創造。
第五,怒族的住所沒有院墻和天井,房屋前的空地就是院子。人們可以自由地在各家之間穿梭來往,與中原地區傳統的高墻式建筑有明顯區別。村寨門不上鎖,戶不拾遺,不僅是怒族人純樸民風民俗的體現,也反映出一種開放的心態和寬容的民族心理。這種寬容主要表現在對外來文化采取開放的態度,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民間信仰并存而且相處融洽的現實就是最好的體現。
2、房屋群體現的文化功能
村寨中房屋分散分布的特點與怒江地區山高坡陡、耕地面積狹小、土壤肥力容易流失、糧食產量低等有很大關系。2006年查臘村有56戶居民,其中46戶是怒族,分布在三個社,房屋分布呈現出如下特點。其一,聚群而居。比較典型的有李姓、羅姓和肖姓兄弟形成的居住群落。這些都是兄弟分家后所蓋房子相對集中,形成了密集的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但是總體上呈分散狀態。其二,依水源而居。從查臘的地形看,共有三條水溝,按由北向南的順序,每條水溝旁形成一片居住區。其三,“雙宅式”居住。許多人家均有雙宅,一宅是適應家庭生活需要的主要住所,另一宅是適應勞作需要的住所。這是一種從游動到定居的中間過渡形式,與怒族刀耕火種的習俗有很大關系。村中的趙樹春、漢文忠、豐自強、羅榮軍、阿四金等戶居民除了在村中有住房外,在阿路那卡雪山
上也有住房,但是比較分散,是供放牧和看守山地時住的。其四,分散而居。沿村中主路,從一社最南端的阿四金家走到二社最北端的王開福家大約需要半個小時,而從一社走到三社則需要爬兩個多小時山路。
這樣的布局與怒族生產力水平的現實相適應。聚群而居,體現了怒族人私有觀念淡薄,可以集中勞動力進行生產勞作。依水源而居,解決了生活用水問題,間接增加了勞動力。“雙宅式”居住方式,便于全家進行合理分工,老人們到牧場放牧、看守山地,青壯年勞力進行農事耕作,有效保障了全家的生活所需。
房屋布局使鄰里之間的關系局限在聚居的小群落內(往往都是有血緣關系的同一家族),不同家族之間的聯系既少也困難。漢族地區“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關系,在怒族地區發生了變異。
房屋布局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統一。幢幢木楞房和木板房掩映在高大的核桃樹和桃花樹下,再配上一片片田地,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不同景象,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
房屋布局還形成了傳遞信息的特殊方式,甩布條或衣服、吹號角、置路標、射“火箭”、結草扣等都被村民廣泛地用來傳遞各種信息。
二、傳統民居的傳承動力
建筑是人與自然,人與大地之間一種“文化”對話的方式。
建筑與環境總是連在一起,是各種文化的綜合表現,反映出民族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的需要。
1、地理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對傳統建筑產生影響主要是氣候環境和地形地貌。怒江地區處于青藏高原東南部低緯度高原,是印度洋暖流和西藏高原冷空氣的結合部,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從河谷到山巔海拔高差3000~4000米,垂直溫差大于水平溫差,立體氣候特點突出。降雨量十分豐富,每年有春、秋兩個雨季,從2月到10月都處于雨季。因此,建筑的重點在于防潮、通風、避雨,防寒的意義不很突出。從地形地貌看,屬于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察隅——騰沖皺褶系,怒江主斷裂和瀾滄江主斷裂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兩側還有派生的縱橫小斷裂,地質情況非常復雜。怒族人正是適應了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建造自己的家園。木頭建筑分散了房屋的承受力量,有效防止了因地質原因造成的房屋倒塌,既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也形成了怒族傳統民居建筑順應天成、融和自然而又極具生態價值的風格特征。
2、傳統文化因素
傳統民居是人們在充分吸收了本地區文化淵源、風土人情等一系列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禮數后濃縮和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形象載體。“天人合一”的生態觀讓建筑總是與環境連在一起。建筑成為人的“第二軀體”,人的本質、智慧、情感和理想都凝淀于其中。
峽谷大山的阻隔,激流的封鎖,閉塞了與外界交往的途徑。長期以來的封閉獨處,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怒族人安平樂道的居住心理。
3、經濟生活因素
歷史上怒族社會經濟發展緩慢,雖然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耕作技術粗放。“沒有歷法,生產不講節令,桃花開時犁地,鳥叫時播種……糧食產量極低,一般只有種子的二十多倍,少的僅有四、五倍。”
土地的貧瘠,生存條件的艱苦,使人們需要集中太多的精力為生計而終日勞作,刀耕火種、輪歇耕作是最基本的生產方式。20世紀50年代,“怒族人的生活十分貧困簡陋,在經濟條件稍好的普樂鄉,全鄉896人,全年糧食產量400石(每石=700斤),人均4.4斗,因此絕大部分人整年喝玉米稀飯,能經常吃到干糧的人很少。男女衣著皆破爛不堪,絕大多數人家沒有被蓋,晚上全家人都躺在火塘邊過夜。”
生計的艱難,人們也就沒有更多的精力與興趣去注意建筑的造型、布局、色彩、裝飾等方面,房屋的實用性才是最主要的。
4、建筑材料和技術因素
怒江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用栗樹覆蓋的屋頂,木材本身有凹型槽,雨水可以順流而下,絲毫不影響做“瓦片”的功能。怒江所特有的可以切割的頁巖,使用壽命非常長,一兩代人都不需更換。從建筑技術看,怒刀是建筑的主要工具,因而影響了技術的發揮。直到近幾十年來,漢式建筑工具和技術的傳入,怒族的建筑中才開始使用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頂等建筑式樣。經濟條件、自然條件的限制,使怒族人必須就地取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類型。
5、宗教因素
在民族建筑中,宗教的影響力是全方位和強制性的。一個多世紀前,西方的傳教士來到怒江地區,在村寨內傳播他們的信仰。而靠近藏區的地理優勢,使這里也較多地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基督教、天主教、藏傳佛教和怒族的民間信仰在這里并存共生,外來宗教的本土化使民居建筑也融合了宗教的因素,建房習俗也因此發生變異。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建房程序就沒有民間信仰的復雜。選地時不用占卜,也不需要擇日建房,建房過程中也沒有念鬼的活動。
6、民族心理認同因素
木頭房子是怒族民族傳統文化延續的一個載體。建蓋一幢木楞房需要上百根木料,單備料就需要很長時間,還需要付出許多勞動力。石棉瓦空心磚的房屋雖然簡潔,但背離了怒族的傳統,也是房主貧困、懶惰的表現。筆者在查臘村看到,一家人因火燒房子,從山腰搬到了山腳地勢平坦的地方,政府資助建蓋了三間石棉瓦頂空心磚的平房。不僅與整個村寨的房屋風格極不協調,而且在許多村民看來,與他們的民族傳統、習慣格格不入。新房建好后,幾乎沒有村民前去祝賀。
三、結 語
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保護怒族民族傳統文化非常必要。其一,木楞房和木板房是怒族傳統民居的繼承和發展,也是記錄人類居住歷史發展的“活化石”,對于了解人類居住形態的演替提供了一個活化的例子。其二,木楞房和木板房是怒族傳統文化的載體,透過房屋建筑的物質形態,還隱藏了怒族人對“木”的人性化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理念、血緣家族關系的變化、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獨特的民風民俗,記錄著怒族社會發展的過程。其三,傳統民居文化特質中所表現出來是的人們實實在在的生產生活需要,單體房屋體現了生產生活方式的發展、家庭形態的演化、文化教育功能的延續,進而影響到房屋建筑的規模、結構和布局。建筑物所扮演的這些角色,正是怒族特有的民族心態和觀念的外在縮影和表征。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中國元素民族產品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訂購民族服飾,民族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民族中醫藥,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
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
上一篇: 白族建筑的墻
下一篇: 高原上的早期宮堡寺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