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貴州村鎮之美-施秉縣黃古苗寨

2015-08-14 11:00:02 作者:吳安明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從小在鄉間長大,對鄉間情有獨鐘。要說鄉間最美的時節,當數“人間四月天”了。此時,也是踏青的好機會。你沒必要顧及什么,不要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煩惱。背著行囊,一個人旅行去。

從小在鄉間長大,對鄉間情有獨鐘。要說鄉間最美的時節,當數“人間四月天”了。此時,也是踏青的好機會。你沒必要顧及什么,不要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煩惱。背著行囊,一個人旅行去。一路有超乎想象的景致隨行,有藍天和白云的相伴——那怕路上有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曲折。

這次要去的地方是施秉一個邊遠的村落之一——黃古苗寨。而去的時候也并不孤獨,一輛皮卡車,四、五個大男人堆擠著,也便上路了。

桐樹花開了


\

\

\

\


黃古苗寨,位于施秉縣南端,距縣城80多公里。與鎮遠縣、劍河縣接壤、臺江縣隔河相望、也是三穗縣的鄰居,是個有四縣相交的村子。黃古村是個典型的苗族村寨,寨子里唯一的漢族是一個年輕的媳婦,她從沿海嫁過來的。1986年我到這里工作時,進村公路是沒有通的,現在入村的路是前幾年才修的毛坯路。說是旅行當然也算,但主要是做民族文化調查的。因為州里有關部門要民族村寨普查,我們就選擇了該村作為普查對象。

我對于黃古苗寨印象是深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是以一個“扶貧”的身份來到這里的。說是扶貧,其實什么都在做,計劃生育、嗺糧嗺款、推廣“兩雜”……。記得那時糧食還很困難,“雙雜”水稻開始出現,我們帶著種子入一家一家的進村子里去發動。到秋天糧食有了收入,產量大增,算是我們扶貧隊員的最大功勞。可是,當百姓吃到新米時,好像有很多人并不感謝我們,他們說,糧食是收入了,因為太好吃了,吃得太多,等于不增糧,還是老苞谷等雜糧好吃——讓我們目瞪口呆。直到再后來的日子里,大家有了一點錢,可以買到肉吃時,糧食不再多吃時,我才真正理解他們的真正含義。

因為路不好,我們的車到了馬號鄉之后,又改用皮卡車。近幾年因修筑“貴廣高速鐵路”,馬號到六合的路因大卡車的碾壓而顯得十分的破爛,皮卡車底盤高,行走起來才方便。一路上,我時常提起扶貧時的點滴故事給同行的人聽。是的,那時雖然馬號到六合通了路,六合那時還是個行政鄉,鄉里沒有車。我們從馬號到六合如果遇這到船,你得行走三十多里的路程。有一次,我從施秉帶去了六十多本《黨員必讀》,坐車到了雙井之后改乘水路坐船,到了馬號之后船到站了,再也沒有去六合的船只,我只得挑著那六十本書沿毛坯公路行走,到鄉里時已是晚上十一點鐘。人累了不說,但晚了,吃飯的地方沒有了,只好等到第二天趕早飯了。

這次去六合至少有車坐,總比沒車的好。車到六合后,我們又沿一條小溪向東溯流而行。溪水還是那么清澈,時不時能看到牛群和羊群。山還是那么青翠,桐樹、杉木、松香仍舊是山的主題。正值春深,桐樹的花開得最艷。微風吹佛之下,桐花迎風招展,婀娜多姿!有的輕盈地散落在樹下,給這山野帶來了風分的嫵媚。

桐樹是這里的最多的樹種之一,桐油是這一帶的特產。這種帶干性的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堿、防腐、防銹、不導電等特性,用途廣泛。因為沿江,船是當地主要的交通工具。當新船打制好了之后,當地人就用當地產的桐油來粉刷,以提高木船期的堅固性。據說,明清時期,這里就生產桐油了。在以河流為交通樞紐的古代,對桐油十分的依賴。于是六合一帶的桐油成了那個時候的對外貿易商品。他們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用桐油去湖南洪江換回食鹽和白銀。食鹽當然是用來吃的,而白銀則是用來給苗家姑娘打制銀飾物的。

村子全是吊腳樓


\

\

\


\

\


\

\

\


去黃古的路坑洼多,也很窄狹,有的地方兩臺小車相遇也讓不開路。駕車的是馬號鄉龍副鄉長,長期在這種山地,其駕車技術十分好。可那一轉一剎動作也時常叫我這個膽小的人擠出汗來。車過十多道灣,一片臨溪的田園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知道黃古村到了。入村的路已經硬化,它是去年由村里組織修建設的。沿小道入村,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幾棵很大的古樹。有一棵已干枯,主干還屹立在那里。而另外幾棵則長得十分的茂盛,以至于將路封得看不到天空去。古樹是櫸木,屬榆科,落葉喬木,高數丈,樹皮堅硬,灰褐色,有粗皺紋及小突起。是一種南方的名貴樹種。明清傳統家具中,尤其在民間,使用極廣。在這里,這種樹是神樹了,苗族人認為,它有護寨的功能,又是子孫靈魂的居住地,每個人對它十分的敬畏,從它成為“神樹”的那一天起,沒有人去動它的。

在古樹的村道旁,一個婦女正在晾曬布匹。太陽光下,布匹閃著光芒,黑色的染汁還在下滴。我用苗話向她招呼,她則笑容滿面地回答:“我以為是個嘎蘭角(漢族干部)呢,原來是個苗家。”接著路坎上又有人答話了:“現在是漢是苗哪個認識,衣服都一樣的。”尋聲走去,坎上的吊腳樓下的圍欄里,幾個老婆婆正在那里刺繡。問年齡,得知她們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有兩個還沒帶老花鏡呢。于是與他們聊了起來。她們說,刺繡是為了孫女,有的說是為媳婦,而有的是為她們自己。原以為在這個時代,大家都穿機織衣了,哪知道這里的人還恪守著古訓,以穿自己制作的衣物為榮。而她們的后代會縫制苗衣嗎?回答都不正面,只是說小的讀書去了,兒媳去打工了。但愿我們苗族的傳統制衣工藝還在,還有更多的傳承人。

說話間,我爬上了吊腳樓。打東一望,黃古苗寨盡收眼底。黃古村落地處半山坡之上,大大小小的吊腳樓層層疊,錯落有致。看到我在舉起相機,有的“美人靠”邊還見到女子探出頭來向我微笑。

黃古地處高寒山區,山高坡陡,平地較少,而且都作了耕地,地基只能選擇塝山了。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不宜起居。因此,當地人歷來建房都是依山建房,構筑一種通風性能好的干爽的吊腳樓。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九根,即五柱四瓜,有的還有七柱五瓜的。這里的每幢木樓,多是三層的,也有兩層的。二層之上的“美人靠”。如果建三層樓房的,最下層多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木樓多有木梯與樓上下層相接,設有一米多寬的走廊通道。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據該村的萬支書介紹,黃古村有四個自然寨,其中以黃古下寨和上寨最大。全村626戶人家全都是吊腳樓。它也是施秉保持最完好的吊腳樓村落了。

黃古有一種高腳糧倉,這可能是該村最有特色的建筑了。我走過的地方不少,其中以雷山縣大塘鄉新橋村的水上糧倉最有特色。具有防火、防鼠、防蟲蟻三大功用。而這里的糧倉則以起點高,離地有兩米以上。防鼠、防潮是最大的優勢。同時,黃古坪地少,下層可以堆放撻斗、犁鏵、曬席之類的雜物。讓空間得到充分的利用。

櫻桃是這里最大的特產


\


\

\


我在村中穿梭時,一個女孩從寨子的下方走來,右手提著一笆簍紅彤彤的櫻桃。“妹:有這么多櫻桃呀?送給我的嗎?”我開玩笑的對她說。那女孩不懼生:“哥,是呀!就是給你吃的。”說著,順手將那簍櫻桃送到了我的身邊來。我受寵若驚——都五十歲了,居然還能得個小姑娘叫“哥”,這讓我這個有點虛榮心人打心底的高興。要知道,象她這樣的小姑娘看到我這樣的樣子,至少都叫“公”或“大伯”之類的了。我滿臉堆笑,順手抓了一把,放進了嘴里。象豬八戒吃人生果一樣,味道不知道是什么,又重抓了一把,謝過了她。后來,我在寨子上的停車場里看到她。原來她打的櫻桃是用來賣的,那停車場里有外地人收櫻桃外運,她要打櫻桃賣了才有錢去馬號中讀書。外地人收的櫻桃價格比較便宜,只五塊錢一斤,而他們運到市場上則賣十五塊錢一斤,真坑人。我怎么就不直接給她買了呢?為了“哥”那一稱呼,忘確了她還是一個純樸的中學生。

黃古村櫻桃是很有名的,當年我在這里下鄉,就吃到過這種水果。這里土地肥沃疏松,土層深厚,土壤酸堿適度,光照良好,很適合栽種櫻桃。這種櫻桃屬本地品種,雖小如珍珠,但色澤紅艷光潔,玲瓏如瑪瑙寶石一樣,味道甘甜而微酸,既可鮮食,又可腌制或作為其他菜肴食品的點綴,備受青睞。這種櫻桃營養豐富,具有調中益氣,健脾和胃,祛風濕。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風濕身痛等均有益處。經常食用櫻桃能養顏駐容,使皮膚紅潤嫩白,去皺消斑。櫻桃的含鐵量特別高,常食櫻桃可補充體內對鐵元素的需求,促進血紅蛋白再生,既可防治缺鐵性貧血,可增強體質,健腦益智。

上世紀八十年代,六合鄉政府曾將其作為脫貧致富的項目加以扶持和發展,現種植面積達五百畝以上,年產量在十萬斤以上。但由于交通不便,而這種水果保鮮時間比較短,不耐運輸,銷售渠道不暢通,所以沒有很好的發展起來。我隨萬支書到寨子的對門山觀寨,一路上都是櫻桃樹。櫻桃十分的結果,漫山都是紅的。萬支書介紹說,他們村已將櫻桃作為重點棵林發展了,計劃發展兩千畝以上。只要交通條件得到改善,當天的櫻桃就可以在凱里及貴陽上市。

在路上,我們遇到了來這里討櫻桃的報京婦女,雖然她們屬鎮遠縣,但離這里不遠。每到黃古的櫻桃成熟時,她們都要成群結隊到這里來討櫻桃。討櫻桃是假,其實她們是借“討櫻桃”為名,來這里走親交流感情的。她們是侗族,黃古的人則是苗族,而他們之間的關系則十分的融洽。三月報京過“討蔥節”,黃古人吹起蘆笙到那邊去過節。而黃古的櫻桃成熟時,那邊的人也要過這邊來討櫻桃。“櫻桃節”好像沒有,但那邊的侗族朋友來了,也同樣要擺長桌宴,高興時還吹蘆笙,踩木鼓舞。我在想:既然是這樣,為什么不在這里辦一個“討櫻桃”節呢?如果有那么一個節日,名聲出去了,櫻桃不就好賣了嗎?

除櫻桃之外,黃古當地還是楊梅出產地。果圓如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楊梅成熟時,刺也漸漸軟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當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同時,嘴唇上舌頭上也都沾滿了鮮紅的汁水。可惜我們來的不是季節。

蘆笙也分公母


\

\

\

\


黃古村建寨子于何時,我們不是而知。有人說有四五百年了,而有的說來了二十八代了。從姓氏角度進行研究,也許能多少得到一點信息,但也不那么準確。黃古居住有邰、萬、張、潘、朱、廖等姓氏。村里都承認邰姓是創寨先鋒。邰姓一部分遷于六合上寨,另一部分又從這里隨母遷于劍河縣岑松鎮塘腳大寨;張姓遷于臺江縣老屯鄉;潘姓遷于六合中寨;朱姓,遷于鎮遠縣報京張松柏河大寨;楊家原為施秉前江長官司之后。黃古算得上是個五姓八族的村寨了。中國的邰姓始于平盧郡,現在河北省陽縣。據《姓氏考略》記載,后稷為堯大司農,因有功封于邰,其子孫以國名為姓。這說的是漢族的邰姓,這里的苗族邰姓是不是有關聯不得而知。如果是由漢變苗的,那就應該是明初來到清水江一帶的。最早到黃古的邰氏到現在已十六代,也就是說黃古開寨至少在二百年以上了。

這里還要說明的是這些姓是不是漢語意義上的姓。據我考察,其廖姓和萬姓當是苗族“柳支系”,是古代苗族中的一支,他們最早來到江南,后至榕江、雷山、劍河等地才進放施秉六合的。他們被漢書上寫為“九股苗”。乾隆《鎮遠府志》(62頁)載:“黑苗,在鎮遠之清江(劍河)、臺拱(臺江)、勝秉(明時施秉縣城駐地)皆是。其山居者,曰山苗,曰高坡苗。近河者曰洞苗。中有土司者為熟苗。無管者為生苗。衣服皆尚黑,故曰黑苗。婦人綰長簪,耳垂大環,銀項圈。”又曰“九股苗,與施秉之黑苗同類,地廣而族夥,其衣服、飲食、婚姻,喪祭,概與八寨、丹江等同,而性尤剽悍,頭頂鐵盔。”在清雍正之前,黃古所處的地方是“化外之地”。1726年(清雍正四年),清政府認為苗嶺山區“廣袤二三千里,戶口十余萬,不隸版圖”,當地無土司管理,決定開辟苗疆,大舉進剿生苗。苗民抗清失敗后,清政府將之納入版圖。苗族有名無姓,而這些姓可能就是清朝政府開辟苗疆之后,才實行漢姓的。黃古是清末時期藍翎千總邰鵬飛的故鄉。清朝末期,清軍團在苗疆招募兵勇,邰鵬飛入了清營。1855年黔東南苗族起義后,邰鵬飛因鎮壓苗族義軍有功,賞給六品軍功頂戴,并擔任千總。黃古也是苗族義軍陳老七和久大別的根據地。在苗族起義后期,清軍到這一帶會剿義軍時,當席寶田軍隊進攻六合一帶時,陳大六、久大別在這里積極組織義軍抵抗。1868年,陳老七于五月被俘并被殺害。十一月,清兵破了黃古屯,九大別遁走,起義失敗。這里的苗族具有頑強的反抗精神,其業績無論在苗族歷史或貴州歷史上都有著光輝的地位。

黃古村是個典型的苗族聚居區,苗族風情濃郁,除傳統節日春節以外,民族節日較多,比較大的節日有十三年一度的藏鼓節、正月姑媽節、二月十五姊妹節,三月九根節、五月二十七獨木龍舟節、六月吃新米節、六月黑糯米飯節、七月十三南瓜節、九月新糍粑節等。每到節日時,這里還有苗族不僅要跳木鼓舞,還要吹蘆笙。在施秉,一般蘆笙只是在楊柳塘一帶,南部苗族區以踩鼓為主。但黃古不僅有踩鼓,還有蘆笙。這種蘆笙成套有十只,其中劃分出公母蘆笙,這彰顯了該村地方聲樂文化的獨特性。

這里雖是邊遠苗鄉,而這里在清末就開辦私塾的,是施秉開辦民間教育最早的鄉村之一。朱崇智的祖輩是鎮遠松柏洞人,道光年間到黃古開辦私塾。而他的爺爺是個民間草藥醫生。朱崇智從小隨爺爺學醫,學會了治療疑難雜病。霉毒、淋病、爛尾炎、結核病、麻疹等等,受到鄉民的喜愛。

黃古是一個神秘的苗族村落。

 
\

\

\



0一四年五月十七日于偏橋古鎮

貴州省施秉縣苗學會  吳安明(紫夏)



分享更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知識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中華民族文化網 http://www.56china.com
中國元素民族產品http://www.sinofolk.com
(歡迎訂購民族服飾,民族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民族中醫藥,可以定制 18001299866)

\

關注公眾微信服務號:cn_56china

\

關注公眾微信訂閱號:com_56china

 

上一篇: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助重點項目提速

下一篇: 獨自旅行 - 貴州篇

已有0條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