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改革”……今年兩會的“三農”味格外濃?!叭r”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中之重,貫穿始終。如何讓農村發展跟得上城市的腳步,怎么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答案: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吉林如何答好這道強省、富民的大考題?在我省代表團駐地,代表們展開熱烈討論。
????農業現代化是關鍵,要加快推進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農業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說到農業,全國人大代表、省農委黨組書記任克軍一臉的自豪。他說,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省農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和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去年,我省糧食生產突破700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但當前我省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業要發展,必須推進現代化進程。
????“推進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比慰塑娬J為,國家應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政策扶持和傾斜力度,要扶持糧食主產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幫助各地加快推進水利建設,解決好用水“最后一公里”問題。這樣,有助于扭轉農民“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確保農業穩定發展。
????“推進農業產業化,還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比珖舜蟠?、前郭縣委書記寶音太說,吉林是農業資源富集的省份,要發揮這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六型農業”。尤其要做好對綠色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護,注重品牌建設和營銷方式創新,讓更多更好的吉林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走進千家萬戶。
????“生態、綠色是現代農業的特征。”寶音太說,如果每個地方都能依托自身特色資源,培育特色企業,必將形成特有市場,也必將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但寶音太也坦言,一家一戶的土地分散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生產,農業要發展,必須走規?;?、集約化、標準化的路子。作為農業大省,這個步伐一定要邁大,要快走。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的,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只有這樣,“三農”動車才能提速,吉林農業發展才能更順暢。
????新農村建設是基礎,要多扶持
????推進農業現代化,如何讓農村發展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腳步?全國人大代表、伊通縣委書記孫立榮說,過去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農村的變化,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農村的整體建設還很落后,農民保障、文體娛樂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等都需要建設和完善,可大部分村集體資金不足,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企業帶動?!睂O立榮直言,如果每個村屯都按照鄉村的自然稟賦、歷史傳統和科學規劃培育一個企業,發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必然增強鄉村的自我造血功能。這樣,“以企帶村、以企促村、村企互助”也將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活力。而且,村村辦企業,農民必將減少,可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土地集中經營,提高機械化水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村企’聯建,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就目前來說,還是希望政府和社會多扶一把,將惠農資金投入向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產品安全監管傾斜?!睂氁籼f,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必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農民增收是根本,要多條腿走路
????“三農”的核心問題,就是農民增收。如何促進農民增收?代表們建議要先解決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
????我省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水利灌溉設施還不足,遇到干旱的年份,農民損失嚴重。孫立榮說,新時期要讓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讓現代農業引領農民增收。而現代農業離不開高科技,離不開新技術,更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扶持。她建議,我省要加大推廣新型耕作模式和設施農業發展技術,讓更多農民看到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農民真正感受到增產的實惠。同時,也要通過企業扶持和帶動,推進高科技的應用,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寶音太認為,讓現代農業引領農民增收,首先要提升有限土地的附加值。要加強科技攻關,研發相關信息化關鍵技術和設備,以此促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創新成果等入戶到田,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末梢的問題。同時,要實行土地規?;洜I,引導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創業,多條腿增收致富。
????“但不論是種田還是打工,都需要文化和技能,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不高將影響農民增收。”孫立榮說,眼下,月嫂一個月能掙4000元到7000元,而從事其他的家政服務只能掙2000元到3000元,這就是有無技能的差距。所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職業技術學校發展,引導幫助更多的農村青年學習職業技術,提高從業能力和本領;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讓每個農民掌握一技之長,早日走上富裕的道路。
(記者 曹夢南 王丹)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