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個鬼斧神工---萬年白云洞
2013-12-13 20:32:50 作者:趙彥平 來源:中華民族文化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白云洞里的小溪流水。<br />
洞內神奇的洞穴。<br />
白云洞洞口全景</span>
特約記者趙彥平報道 昨日,陽光明媚的晴天,記者隨武漢市江夏區白云洞景區導游一起游玩了白云洞。在江夏紙坊街白云洞風景區城西南的八分山中,有一個天然巨大石洞。洞上,樹木濃蔭蔽天,罩住了幽邃的洞口。洞內左側,有潺潺溪水流出。有“白云黃鶴”之說,故此洞稱之為“白云洞”。<br />
據湖北省考古專家2007年考證,該洞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大約1.8萬年至1萬年,其地理位置三面環水,洞口向南,是古人類理想的棲息之地,當年的發現,對研究江夏區舊石器時代考古提供了重要的資料。<br />
白云洞全長約200米,由前洞、無梁殿、中洞、天井和后洞組成。洞內冬暖夏涼,有石佛雕像和石鐘乳,融合了印度的石窟藝術,形成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br />
記者隨景區導游跨過小橋,仰望四周絕壁,林木遮蔽,只有一井之天,當年天井是為戰備需要,由駐地軍工企業炸開的。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在此屯兵,目前石洞后山已開辟了輕重武器展示廳供游人參觀。<br />
在景區東壁橫刻“兩間磅礴,一個崆峒”兩行楷書大字。西壁豎刻“白云洞四通八達,無梁殿萬古千秋”兩行楷書。這兩副對聯,均由光緒年間隱居在洞內的居士王菊人所題。筆墨遒勁有力,給石洞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br />
右側是無梁殿,殿室借天然溶洞稍加斧鑿而成,呈穹窿頂,因沒有梁柱得名。殿中立有一尊唐代石佛,高3.5米,是佛教中的阿彌陀佛。佛像面容莊重,雙足踏于蓮花座上。據《江夏縣志》介紹,這是接引佛。也就是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凈土的佛,這種佛像在唐代初期和武則天統治時期盛行。眾所周知,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在統治階級的推崇下,也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豎立的佛像,不僅反映了唐朝的精神文化風貌,更彰顯了佛教文化離開印度,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文化,逐漸與之融合的過程。站在佛像前,可以想像當時作為武漢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白云洞,有如織的香客和教徒紛紛拜祭祈雨,其場面一定熱鬧非凡。<br />
出無梁殿向前,走進中洞無邊的昏暗里,游人摸著冰涼的石壁緩步前進。石壁上的滴水聲和腳邊的溪水聲交織成一曲美妙的樂章。逐漸的,有若隱若現的光線射進來,可以看見石壁上的石鐘乳,造型奇異,有的像獅子,有的像竹筍,有的像云朵,使人浮想聯翩。左邊是蜿蜒向上的陡峭的石階,最頂端高高屹立著“南天門”,相傳是眾神仙回天宮的必經之路,如果不畏高險地攀登上去,站在南天門前環顧四周,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不過數米遠,遇見一座石墩橋,陽光從側洞口灑進橋墩,冒險家一般的游人興致更濃。側洞口通往外面的山谷,一潭清澈的水流正是洞中溪水的源流。中洞洞內鐘乳石盤旋洞壁上下。前行一步,洞壁左上方裂出一道大縫,透出一線天。細細觀看,竟能隱約看到一座石橋橫亙其上。<br />
導游說,雨后此處薄霧氤氳、景色溟濛,有緣之人便可以見到彩虹飛架。因此石橋也被稱為“彩虹橋”。夏季雨水豐富,此處更有飛流瀑布。到達后洞口,山頂近在眼前。而眼前的山谷在參天大樹的掩蔭下,顯得越發幽靜和涼爽。碧綠的潭水、嶙峋的怪石、翠藤環繞的的涼亭和長廊,勾勒出一副世外桃源的美麗畫卷。<br />
鬼斧神工--白云洞走到哪,精致到哪,不管穿行于哪一個洞,總能收獲不一樣的精彩。白云洞,你用鬼斧神工的技藝,展現了萬般奇特的畫面,震驚著每位到訪的天南海北游客。<br />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