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風俗多又怪 傣家山寨和尚談戀愛
2013-11-17 16:10:46 作者:admin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瀏覽次數:0
在傣族的傳統意識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時間(哪怕只有幾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廟)不過是他們暫時的學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樹,大青樹下也不乏美麗動人的傣家小樸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樸哨(談戀愛)的!</p>
在傣家山寨,你常會看到披紅掛綠的小男孩在喜氣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幫花枝招展的小樸哨簇擁下,敲鑼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嶄斷情絲,這樣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這片旖旎的風光和輕松愉悅的民風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p>
在傣族,每年農歷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選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節。這個時候,傣族姑娘會把自己親自做好的黃燜雞擺到寨子的街頭,之后,她們就坐下來靜靜地等候愛情的降臨了。奇怪的是,這時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長長的裙子下面還藏著一只袖珍小木凳,這便是傣族姑娘為什么穿長裙的一個原因了。</p>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個賣黃燜雞的姑娘,他就會前來真誠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盡全力來贊美姑娘的黃燜雞,并試探著詢問這黃燜雞是否已經有人預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會借口說已經有人預定了,但還是可以賣給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錢把黃燜雞買走,而實際上此時的小伙子便會知趣地離開。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會微笑著說:我的黃燜雞做的并不好,但卻是我自己親手做的,要把它送給我最喜歡的人。惟有這個時候,姑娘才會從自己的長裙里把那個藏掖著的小木凳拿出來,讓小伙子坐下來繼續交談。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會說:這里人多,咱們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這時,姑娘和小伙子便會雙雙進入竹林開始了自己的戀愛過程。</p>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則會把女婿娶回家門。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視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個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進佛寺當和尚,在這里學文化,但他們學習寫的文字卻是傣文,而女孩子是進學校,學漢語。這就有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經過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會寫傣文而不會寫漢字;而女孩子會寫漢字卻不會寫傣文。</p>
傣族是個崇尚知識的民族,特別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誰家的男孩子沒有進過佛寺,學不到文化,是不會贏得姑娘的青睞的。</p>
在傣族,少男少女從很小就開始了談戀愛,這便有了“小和尚談戀愛”的風俗習慣。在我們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鄉鎮的街頭,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著和尚服飾,騎著自行車,后面帶著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頭穿行。這是一個清青春醇的愛的故事,它帶著濃濃的民族風俗,在這地處群山深處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p>
在校門口一眼就能望見緬寺。下午放學了。橘紅色的袈裟順著自行車流從學校飄了出來,四散開去,一眨眼就飄進了緬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緬寺。出生、結婚、死亡等各個人生階段,都離不開緬寺。傣族文化傳男不傳女,按老規矩,每個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當和尚3個月,脫離家庭,正式在佛寺內出家修行。隨年齡增長,從小和尚成為大和尚。到了20周歲還不還俗就當佛爺,或者還俗后蓄發娶妻。沒有當過和尚的男子被認為是“生人”,沒有取得做人的資格,被人看不起,沒有姑娘愿意嫁給他。</p>
1949年以后,政府推行學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學校讀書了。曼勐養村的嘎拱學校在1949年后才有。背靠著曼廣寨的緬寺有500年歷史了。文革期間,緬寺被毀,和尚還俗。1979年以后又恢復了。</p>
勐遮全鎮有87座緬寺。根據最新統計結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還俗影響,和尚的數目不固定),在學校里讀書的小和尚有347個。他們既是和尚又是學生,學校稱他們為“和尚生”。嘎拱學校有13個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p>
近幾年普及義務教育,州教育部門出臺了規定,小孩讀完小學才有資格升和尚(傣族稱當和尚為“升”)。七八歲披著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園里隨處可見,現在少有了。</p>
和尚生們過著緬寺和學校的雙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還要服侍佛爺,隨佛爺誦經、清掃佛寺,輪流到寨子里去化緣。學校活動和佛事活動經常產生沖突,“緬寺一有活動,小和尚就要請假,期間落下的課等還俗后也很難補回來了。”這時候只能由校領導和緬寺的佛爺商量解決,在學校復習考試期間向學校這邊靠攏。重要的佛事活動期間小和尚回緬寺。“有的人為了不耽誤學習,就在暑假期間去當和尚,正好過關門節(關門節從每年的7月到9月),開學不久就可以還俗啦。”</p>
升和尚升佛爺儀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誠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傣語稱為“播帕”的佛事活動,將適齡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誦經受戒,正式出家修行。</p>
俗人出家升為和尚,要舉行隆重的出家儀式。準備出家當和尚的男童,要預先到佛寺內當一段時間“科永”(預備和尚),學習佛教禮儀,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請一位傣語稱為“波臥”的教父,由教父為其置辦一套黃布袈裟,一頂小圓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舉行播帕佛事活動之日,“波臥”便把“魯皎”(意為寶貝兒子,即準備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舉行家宴,對其表示祝賀,將所置的袈裟,圓帽等禮品送給“魯皎”,將“魯皎”打扮一新。讓“魯皎”騎上高頭大馬,或背上“魯皎”(近代有坐拖拉機或摩托車者),由親戚、長輩簇擁著送進佛寺,集體在佛祖像前誦經受戒,升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p>
小和尚在佛寺內一邊學習傣文,一邊接受教規、教義教育。當學會傣文,能熟練誦念《爹特》經時,由寺內佛爺為其誦經晉升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鉆研、抄寫佛經外,還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導小和尚誦經。年滿二十歲以后,如果不違犯教規、戒律,對佛教佛經鉆研較有成效,經本寺大佛爺認可,可晉升為小佛爺。小佛爺要認真學習有關佛爺的修養、戒律和佛經,熟讀佛教理論,按佛教理論認真修行,等待晉升機遇,至本寺大佛爺空缺時,經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認可,可升為大佛爺。大佛爺年過四十歲,德行高、精通佛教經典者,經信徒推薦,當地召勐(土司)認可后,可以晉升為祜巴。祜巴之上還有沙彌、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級晉升。</p>
從大和尚晉升佛爺,必須在中心佛寺的“波蘇”內誦經,舉行晉升儀式,將黃布袈裟更換成長方七塊,橫方九塊拼縫的袈裟,這種袈裟,傣語稱為“帕拉納”。每次晉升都要舉行晉升儀式,更換不同規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還要向晉升者朝拜,從佛爺晉升為祜巴,袈裟應更換為長十一塊,寬九塊的大袈裟,晉升的等級越高,儀式越隆重。</p>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