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瑾
中國民族古文字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蘊涵豐富,異彩紛呈,堪稱中華民族一宗巨大的精神財富,彌足珍貴。</p>
1979年,一場浩劫剛剛過去,國家百廢待興。為了促進我國古代民族文字研究的迅速發展、加強少數民族文字研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老專家和中年研究工作者的作用、為有關學科(如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宗教學、敦煌學、中亞學等)提供研究資料和輸送人才,具有遠見卓識的于道泉、馬學良、王森、王靜如、尹達、傅懋責力、陳述、陳士林、季羨林、羅福頤、金克木、金鵬、聞宥、夏鼐、翁獨健、賈敬顏、韓儒林等老一輩學者倡議成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0年8月1日至6日,經過1年左右的籌備,“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大會及首屆學術研討會”在承德避暑山莊召開,共有來自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88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確立了“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的章程和第一屆職員班子,包爾漢(維吾爾)、季羨林任名譽會長,傅懋責力任會長,阿不都薩拉木(維吾爾)、林沉(蒙古)、和志武(納西)、哈米提(維吾爾)、彭哲(藏)、照那斯圖(蒙古)等任副會長,史金波任秘書長,張公瑾、蔣忠新任副秘書長。從此,張公瑾加入了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并以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精神,與研究會風雨同舟,走過了30多年的艱苦歲月。</p>
從首屆研討會召開到1983年10月24日在北京國家民委招待所舉辦第二屆研討會的3年間,作為副秘書長,張公瑾與黃振華、于寶林、富麗等先生一道,承擔了編輯刊印有關民族古文字的書籍、資料的任務,使得《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女真文字研究論文集》、《世界滿文目錄》等得以順利出版,為積累資料、培養新人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尤其是《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堪稱一次中國民族古文字珍品的集中展示,使中國民族古文字的學科形象以整體的形式呈現出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正因為如此,在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張先生被榮選兼任編輯出版部主任。</p>
2000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密云舉辦的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暨會員代表大會上,張公瑾先生以其在中國民族古文字等方面的研究學力被推舉為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在擔任會長的8年間,張先生更是以中國民族古文字的發展為己任,秉承研究會的宗旨,組織全體會員,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不懈地開展工作,成績斐然。</p>
他兢兢業業,培養人才。作為學科帶頭人,張先生培養了無數本科生和研究生,為民族古文字研究會輸送了許多優秀的中堅力量。</p>
他勉力而為,出版成果。擔任會長期間,張先生積極促成會員研究成果的出版。已出版的文集有《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1-4輯)、《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國民族古文字與文獻論文集》等。此外,待出版的《京藏中國民族古文字文獻總覽》和《中國民族古文字珍品圖典》等均凝聚有張公瑾的心血。其中《中國民族古文字珍品圖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十·五”規劃的重點文化項目,由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組織實施,以形象、科學的方式向國內外讀者展示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寶貴財富,圖文并茂,為少數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p>
他殫精竭慮,展示形象。2008年6月,為了向奧運獻禮,張先生組織研究會與北京市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學古籍所共同制作了用19種民族古文字書寫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書法長卷,并編印了《迎奧運民族古文字書法集錦》,從一個側面表達了各族同胞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支持和祝賀。另外,2006年5月,張公瑾在中央民族大學組織了“中國民族古文字圖片展”,比較系統地介紹和宣傳了中國民族古文字。</p>
光陰荏苒,30年似水流年,張先生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成為耄耋老人,但他在中國民族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壯侗語言學、民族古籍文獻研究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依然感召著一代又一代學術青年。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也經歷了30多年的成長考驗。雖然到目前為止,民族古文字研究還沒有從學術的“象牙之塔”、“絕學”中被拯救出來,但在以張先生為代表的民族古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勵精圖治,為充分揭示少數民族文化成果的價值、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為團結從事少數民族文字工作的學人、為使“絕學”喚發新的生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p>
祝張公瑾先生學術之樹常青!</p>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