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護與推土機賽跑 浙江斥資守護原味桃花源
2013-10-27 21:20:12 作者:admin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瀏覽次數:0
衢州江山廿八都古鎮。 李海麗 攝</p>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眾人神往的地方。但在城市化進程中,桃花源般的古村落正逐年消失。目前,浙江摸清了971個歷史文化村落,為留住桃花源,該省不當“敗家子”,斥資守護。同時,各地也不忘另辟蹊徑探尋發展之路。</p>
消失中的悠悠古村落</strong>
據了解,浙江省是中國歷史文化古村落保有數量較多的省份之一。2012年以來,該省經組織開展歷史文化村落普查工作,摸清了971個歷史文化村落的種類分布、建筑年代、建筑類型、古樹名木、民俗風情、集體經濟等現狀,且甄選了第一批43個重點古村落名單。</p>
蘭溪市諸葛八卦村,是諸葛亮第27代裔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的,整個村落就是一個迷宮式建筑群;上虞市天福庵村,民居依山而建,山溪穿村而過,古梯田縱橫山間,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溫州市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居、庭院樸素幽雅,禮制中心和公共園林等考究大方。</p>
規模龐大、型制復雜的祠廟殿宇,巍峨高聳的門樓、精雕細鏤的門窗,小巧玲瓏的民居路亭,參差有序的馬頭墻……散落于浙江土地上的古村落,完美演繹著古老的中國故事。</p>
日前,來自世界20多國的外媒記者在走訪廿八都鎮、西塘鎮、堰頭村、坑根村等多處浙江古村落時發出了“浙江處處是美景,充滿著古老中國味”的感嘆。</p>
古村落雖美,可惜的是,在過去一些年中,在自然毀損、盲目拆舊建新、過度商業開發、保護意識淡薄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古村落已遭受重大破壞。在與推土機賽跑的戰斗中,不少古村落成為犧牲品。</p>
“太可惜了!”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系講師、博士鄭衛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建設過程中,慶元縣月山村許多民居被拆的情形扼腕嘆息。</p>
據了解,古村落的消失在中國范圍來看,也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2005年,能代表或體現中國農耕文化的民居、經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有5000多個,目前只剩下不到3000個,且仍在以每月1座的速度消失。</p>
在浙江省,古村落同樣亟待拯救。在該省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看來,古村落保護工作已是一項等不起、慢不得的工作。</p>
古村落保護遭遇“攔路虎”
眼下,古村落保護已亟不可待,但保護之路卻遭遇不少“攔路虎”。</p>
首當其沖的是,年輕人的出走使古村落空巢化。</p>
攀爬中國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時,會途徑一個名為坑根石寨的古村落。該村位于麗水市云和縣,海拔600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p>
坑根石寨所在地銀礦豐富,歷史上曾在此開發礦業,后涌入大批民工,對糧食產生巨大需求,便在此開墾梯田、耕種糧食,后有了云和梯田。經過時代變遷,不少礦工在此定居,過著刀耕火種、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p>
后隨著城市化發展,年輕人不再滿足于農耕生活,開始外出務工,只有年邁的老人、年幼的孩童留守在此。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系講師、博士鄭衛表示擔憂:“沒有年輕人,古村落會隨著老人的逝去而消失。”
除了慢慢走遠的年輕人,當下,古村落最為直觀的呈現物——古建筑,也遭受著破壞。</p>
記者了解到,由于被現代建筑所替代,不少具有歷史學和建筑學研究價值的古建筑只能在史料上才能看到。</p>
但從村民的居住環境來說,古建筑的確是又老又“臭”的老古董,急需更新換代。</p>
考察過多個古村落現狀的鄭衛對古建筑的居住環境表示擔憂:“老房子損壞嚴重,內部潮濕、不夠明亮,排水管道不完善……”
也正因如此,不少原住民急于改善居住環境,對古建筑草率翻修,對其造成破壞。連片的古建筑間三三兩兩穿插著現代建筑,這樣的情況在各地古村落中較為普遍。而等到古建筑被破壞之后再去修繕,又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就目前來講,修繕費用是保護工作一大難題。</p>
據鄭衛介紹,日前有學者估算仙居縣高遷村四幢約8000平方的古建筑,完整修繕費需1000萬元左右,此外配全下水道管網設施也需百萬資金。</p>
除了古建筑,許多特色文化、民俗、傳統技藝等也隨著古村落的消失而瀕臨失傳。</p>
據鄭衛介紹,大量的歷史文化村落是農耕文明時期聚居形態的直接體現,而這種空間組織形式背后又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因素。</p>
例如許多村落的選址,就受到樸素的人居環境意識和哲學思想的影響;從宗祠的布局中,可以看到宗法制度的影子;而住宅的內部空間組織也往往反映了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文化傳統。</p>
“保護歷史文化村落也就是保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和記憶。“他說。</p>
各地另辟蹊徑留住“桃花源”
雖然保護工作困難重重,但浙江省正在為守住“桃花源”行動著。</p>
據了解,浙江省在2003年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建設時,就已展開對特色文化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2012年,該省出臺了《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p>
自2013年起,該省啟動了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建設工作。其中,對每村給予15畝建設用地指標支持,專項用于搬遷安置,即遇到保護區范圍內有建房需求的村民可到新區建房。</p>
此外,該省還計劃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對重點村,分別給予每村500—700萬元左右的資金扶持;對一般村,每村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主要用于古建筑修復、村內古道修復與改造等建設項目的補助。</p>
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在建的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43個、一般村217個,受益農戶13.42萬戶。</p>
“力爭到2015年,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有集中縣規劃全覆蓋,歷史文化村落得到基本修復和保護,徹底改變一些歷史文化村落整體風貌毀損、周邊環境惡化的狀況。”浙江省農辦社會發展處處長葛永明表示。</p>
在保護古村落的過程中,政府政策支持固然重要,村民的保護意識及自救行動也必不可少。</p>
“政府的支持無疑為各地保護古村落解了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必須盤活古村落的人氣,帶動整個村莊的發展。”鄭衛表示。</p>
以坑根村為例,近年來,該村投入170萬元修建公路,投資220萬元整治村莊,并拆改相關設施。在云和梯田的依托下,坑根石寨走上了生態旅游之路。新建有坑根老泉井、小巷聽泉、蘭妹老茶坊、流水問茶、天鵝孵卵等景點。</p>
當地的農家樂也隨之發展起來,且“精裝”迎客。在當地經營農家樂的季云金投入20萬元“精裝費”在農家樂客房里安裝熱水器、空調、電視等設備。</p>
他說,以往游客進村,大多是當天往返,如今夏天的“留宿客”越來越多,以避暑養生為訴求的“長住客”也漸成規模。</p>
與坑根石寨一樣,許多古村落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針對當地特色,另辟蹊徑探尋發展之路,已形成了“連線開發,串村成景”型、“政府獨資,公司經營”型、“政村互動,逐步外遷”型、“村民為主,整舊如舊”型等多種形式的發展之路。</p>
如江山市廿八都鎮采取“政府獨資,公司經營”的方式,該市于2003年掛牌成立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及獨資公司,對其分期進行修復。其后,該鎮旅游產業發展逐漸紅火。</p>
另外,還有民資注入參與古村落保護開發工作的現象。</p>
日前,溫州市公布《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實施意見》。《意見》引導、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國企、村集體、村民和熱心人士等多種主體,采用捐資、投資、合作開發、認保認養等方式,參與歷史文化古村的保護和利用。</p>
民資的參與顯然為古村落保護注入新鮮的血液,但專家認為,應避免其帶來的過度商業化后果。</p>
“這是把雙刃劍,需把握好開發的度,古村落保護要保持其原真性,別到最后只剩下商業氣息,原住民都不見了。”鄭衛說。(完)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