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縣壯語學校附屬小學學生在課間跳“童謠舞”。</p>
木工凳,飛刨花,
爸爸為我做書架。</p>
過新年,添新書,
要為好書安好家。</p>
賀年錢,我不要,
新書壓歲頂呱呱。</p>
歲在長,書在加,
書滿架了我長大。</p>
9月22日,柳江縣壯語學校附屬小學電教室里,該縣文聯干部覃樹發和四(2)班的同學們一起聲情并茂地朗誦這首童謠。</p>
不久前,這首《新書壓歲頂呱呱》童謠獲得了全國第四屆優秀童謠成人組一等獎,這是廣西首次有童謠作品獲全國一等獎。而這首童謠作者,正是覃樹發。</p>
童謠大賽,全區一等獎作品1/3來自柳江
朗誦完這首童謠,覃樹發問孩子們:“小朋友喜歡壓歲錢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覃樹發笑了:“是的,大家都喜歡壓歲錢。但是,小孩子不要亂花壓歲錢哦!我們要把壓歲錢用到有用的地方。這名同學,應該怎么用壓歲錢呢?”“買對學習有幫助的書。”一名同學回答道,全班同學立刻鼓掌。</p>
今年58歲的覃樹發曾當了18年的中學數學老師,因為愛好文藝創作,1998年調到柳江縣文聯。因為有詩歌創作基礎,從那時起,他便陸陸續續寫了不少童謠作品。覃樹發說:“童謠把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心田里。總有一天,種子會生根發芽。”他認為,跟孩子們講大道理,大家可能一下很難理解,而童謠把許多大道理具體化、形象化,讀起來又朗朗上口,孩子們喜歡,容易接受,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p>
《新書壓歲頂呱呱》這首獲獎童謠,就是覃樹發教育自己孩子時有感而發的。他說,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北京大學畢業,一個是另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小時候很少給她們壓歲錢,而是給“壓歲書”,創作靈感由此獲得。因此,童謠創作者要有一顆童心,有了童心,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p>
同樣選送參賽的童謠作品《走到北京不沾泥》,也是從孩子的童年生活中獲得靈感。作者劉啟新今年已72歲,他曾是柳江縣進德中學第三中學校長,如今在家帶5歲的小孫女。有一次,小孫女穿上新鞋,很是高興,蹦蹦跳跳的,他便創作了這首童謠:</p>
紅布鞋,金線鑲,
上面還有喜羊羊。</p>
奶奶教我穿新鞋,
穿好鞋子腳穩當。</p>
開步走,一二一,</p>
扭啊扭,多列咪,
奶奶說我要愛惜,
弄臟不算乖娃娃。</p>
好奶奶,別生氣,
水泥馬路到門口,
走到北京不沾泥。</p>
柳州產童謠,以柳江為盛。柳江縣素有創作、收集、編纂童謠的傳統,在今年廣西優秀童謠比賽中,15首童謠獲得了一等獎,其中柳州占了5首,而這5首童謠全部來自柳江縣。在活用優秀童謠教化孩子們心靈的嘗試中,該縣選擇壯語學校附屬小學作為試點,組織專家編寫《童眼看民俗》、《走進壯民俗》、《壯民俗伴我成長》三冊富有鄉土民俗文化的讀本,在班級里組織學生開展誦讀童謠活動,在大課間、體育課引進經過改編的“游戲童謠”、“歌舞童謠”。</p>
啟智養德,新童謠春風化雨播撒“真善美”
“游戲童謠”、“歌舞童謠”的魅力讓孩子們著迷。9月下旬的一個大課間,柳江縣壯語學校附屬小學1000多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節奏感極強的童謠音樂中,跳起“童謠舞”、做起“童謠游戲”。四(2)班學生熊海長說,“童謠游戲”很有趣、很好玩,跳《編花籃》時,幾個小伙伴腿勾腿、單腳跳、轉圈圈,好快樂。現在,他已經背會好幾首童謠。</p>
該校校長覃勤珍說,2010年學校成立了傳統美德研究課題組,共有56名老師參加,將近全校老師的一半。課題組成員主要創作、收集、改編各類優秀童謠,并把這些童謠編成舞蹈。學校周一、周三、周五組織學生做廣播操,周二、周四組織學生在大課間唱跳童謠游戲、歌舞。語文課上,老師教孩子們創作童謠;音樂課上,老師教孩子們編、唱、跳童謠。該校自行創作《盤賓歌》、《壯娃樂》、《銅樂石韻》3個固定童謠節目,多次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均獲好評。“童謠讓孩子們更懂禮貌,更懂做人的道理。”覃勤珍說。</p>
該縣新興小學農民工子弟和留守兒童比較多,學校的“童謠生活”讓他們感到很快樂。在日前上的一節數學課前,三(3)班的同學們整齊地朗誦著:</p>
“一米二米三
三一一,</p>
一一的九,</p>
九九的一。”
他們一邊朗誦,一邊用十指在課桌上變換地做著各種動作。譚老師說,這首童謠是學校自己創作的,并沒有很具體的內容,主要是利用這節奏和數字變化來鍛煉學生手指的協調、靈活性以及思維判斷能力。班上學生韋茹靜說,這個游戲“有點好玩,喜歡玩”。</p>
柳江縣文明辦負責人說,新童謠具有“啟智養德”的核心價值,利用新童謠可以開啟兒童心智,引導兒童行為,豐富兒童體驗。今年該縣開展優秀童謠征集活動,共收到童謠作品760首,作者涉及機關干部、教師、學生和退休人員等。</p>
柳州市文明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科負責人表示,現在全市創作童謠十分興盛,其中柳江縣是佼佼者。所創作的童謠中,很少有那種“大主題、喊口號”的,作品十分貼近兒童生活,“生活味很濃”。今后,計劃尋找專業人士創作、改編優秀童謠,編成冊或制作成光盤等,送往各中小學校特別是縣鄉中小學校,讓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真善美。(記者 覃偉立 文/圖)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