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14日電(曹榮萍、石新榮)在中國西部貴州省的崇山峻嶺中,生活著一支古樸而神秘的苗族分支——長角苗族,現僅存5000余人。長角苗分布在六枝特區梭戛鄉境內7個村寨和毗鄰的織金縣阿弓鄉境內5個村寨。1997年挪威王國政府與中國政府在這里合作建設了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使這個奇特的民族為更多的人知曉。從與世隔絕走向發揚傳承,長角苗不斷發展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退休老專家的文化傳承夢</strong>
走在隴戛寨的石板小路上,看著一棟棟石墻瓦頂的新房子,很難想象3年前這里的長角苗還住在茅草房。遇上下雨天,寨子里的路總是泥濘難行。事實上,為了使這個奇特民族為更多人知曉,1997年中挪在此合作建設了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p>
“3年前,一位老專家看到隴戛生活環境很糟糕,就給當時的貴州省領導寫了一封信,后來省里撥款對寨子進行了環境整治。”當地志愿者葉紅梅告訴來訪的記者。</p>
葉紅梅說的老專家,就是貴州省文化廳退休干部胡朝相。70歲高齡的胡朝相退休前曾擔任“貴州生態博物館實施小組”組長,組織參與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p>
“當時真是含淚寫下的。”回憶起3年前寫信時的心情,胡朝相依舊感慨萬千。</p>
信中用“臟、亂、差”形容當時的隴戛寨,希望政府“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村寨中的茅草房和破舊的危房,(讓隴戛)以一個嶄新的具有民族建筑風格的民族村寨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封信受到了領導重視。</p>
胡朝相說,為了改造隴戛,貴州下撥2000萬元進行改造,共翻修65戶隴戛寨老房子,并另辟新二寨新建39棟新屋,清一色的石墻瓦頂房。</p>
除了房屋,寨子里的環境也是“舊貌換新顏”:村民的院子寬了,屋前的路好走了,路邊甚至裝上了太陽能路燈……
現在,隴戛老寨里還留著幾棟長角苗上百年歷史的傳統民居,胡朝相打算把這些民居作為長角苗工藝作坊,開發民族工藝,制作手工工藝精品。這樣既能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又能振興民族經濟。</p>
需要做的事情十分繁復,但胡朝相不愿停下腳步,他笑言自己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p>
圖為與長角苗結下不解之緣的老專家胡朝相與他寫的那封豎體毛筆字信。新華社記者 石新榮攝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