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曲調悠揚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展現了呼倫貝爾獨特的魅力。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約11.7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森林和草原占總面積約87%,是游客最向往的觀光勝地。</p>
在這片綠色凈土上,有我國最美麗的草原,最大的原始森林和發達的生態水系。這里河流、濕地星羅棋布,生物多樣性豐富,生長著3000多種植物和400多種獸類和禽類,嫩江、額爾古納河兩大水系,有河流3000多條,湖泊500多個,這一切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環境系統。</p>
然而,在一片盎然生機下,沙地侵蝕和草原退化就像黃色的幽靈,沖擊著人們的心靈。據2004年調查數據,當地沙地面積由1999年的1320萬畝擴展到1950萬畝。當地草原已有近4500萬畝為潛在沙區,草原退化面積達7245萬畝,約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一半。</p>
上世紀50-70年代,這里被列為墾荒重點地區,十幾萬公頃草地被開墾為農田。往往不超過3年,農田就變成了沙地,不得不廢棄。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全國肉類需求急增,導致呼倫貝爾地區牲畜養殖量大增,遠超草場承載量。</p>
大興安嶺森林也曾因過度砍伐而遭到嚴重破壞。“呼倫貝爾草原是前院,大興安嶺森林是后院。后院著火,前院能不遭殃?”一位當地林業干部說。從海拉爾到滿洲里的草原本來就有流沙存在,如今已被三條寬大的沙帶切割開來。</p>
面對呼倫貝爾草原沙化的嚴峻形勢,呼倫貝爾市委、政府高度重視。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乃至國家重要的自然生態屏障,呼倫貝爾生態安全意義極其重大。長期以來,呼倫貝爾將生態保護置于基礎性地位,不僅有退耕、退牧、退伐等犧牲性退讓,更有面向茫茫沙漠的主動進取,提出了“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思路,不斷探索一條兼顧保護與發展的新路。</p>
1999年,呼倫貝爾提出“不殺生、不采伐、不開荒”的生態建設口號,2006年進一步確立“有退有進、科學發展,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的生態建設戰略目標。2009年,呼倫貝爾市委、政府提出了舉全市之力實施呼倫貝爾草原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緊緊依托林業草原重點工程,通過5年時間,實現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狀況根本好轉的戰略決策,將沙區綜合治理工程列為全市公共公益項目一號工程,確定了每年治理沙地100萬畝的奮斗目標。目前,治理區內林草植被生長茂盛,植被蓋度由治理前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0%以上,部分項目區達到了60%以上,五年來以累計治理沙地550多萬畝,沙區綜合治理總投資近9億元,治理面積和投入資金都超額完成了計劃目標,呼倫貝爾沙地面積首次出現了縮減,實現了呼倫貝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的“雙減少”。</p>
通過五年大規模的綜合整治,過去治理區內是一望無際的沙海,現在流沙被方格狀機械沙障鎖住,不能移動;近千萬畝草場得到有效保護,極大地改善了治理區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沙埋房屋、沙埋公路鐵路的情況已經徹底根除,每年節省清理資金百萬元。同時,牧民積極參與治沙,增加了收入,草場年增加干草產量6.0億公斤,年增加產值6.0億元。昔日的茫茫荒漠,如今已經變成了片片林地和綠洲。</p>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