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中國式旅游”立法需重懲處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1日電(記者姜雪蘭、董璐)10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旅游法》規定,旅游者要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但記者注意到,《旅游法》雖對不文明旅游提出了硬性規定,卻沒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p>
近年來,關于中國式不文明旅游的消息卻頻見報端,隨地吐痰、大聲喧嘩、到處刻字等不文明旅游行為使中國游客給世界留下了不良印象,并間接影響了國家形象。埃及盧克索神廟墻壁被中國游客刻上“到此一游”字樣,在馬爾代夫,中國游客從海里撈出珊瑚,江蘇虎丘山在國慶長假期間遭遇“垃圾劫”,深圳冬眠的鱷魚被市民投擲的石塊砸死……</p>
早在2006年,中央文明辦聯合國家旅游局針對國人七大不文明行為發布《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要求提倡文明旅游,卻收效甚微。</p>
在這種大背景下,《旅游法》頒布實施,正式將游客應當文明旅游作為法律條文提出,彌補了治理不文明旅游在立法上的一大空白,是規范游客行為的一大進步。但同時,由于沒有涉及具體懲罰措施條款,《旅游法》一定程度上缺少威懾力。</p>
另一方面,《旅游法》沒有提到應該由何單位、以何種形式監管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在實際處罰過程中,也需借助公安機關及《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來綜合執行。
?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