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尊敬的“精神貴族”
????半個世紀過去了,王秀平回憶起爺爺做畢摩的日子,拉長音調頗為自豪地說:“哪怕不是名義上的貴族,也受人尊敬呀!”
????王秀平的家鄉,威寧赫章一帶,在春秋戰國以前便是彝族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這一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傳統。在威寧縣城東部的鹽倉、板底兩鄉鎮范圍內,有面積40余萬畝的中國南方天然大草原——百草坪;有彝族的火把節和歌舞阿西里西;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素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彝族古戲“撮泰吉”;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彝族向天墳遺跡。這里還是貴州母親河烏江的發源地,一口古井使千里烏江源遠流長。
????在數千年的彝族發展歷史長河中,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守護者就是畢摩。
????畢摩是彝語的音譯詞,“畢”有“祭祀做法誦經”之意,“摩”則為“有知識的長者”。在彝族部落的政治架構中,畢摩屬現代意義上的政府智囊團,掌控文化、祭祀、禮儀等。
????彝族最重要的節日火把節,就由畢摩主持。13歲,王秀平第一次隨爺爺參加火把節。火把節當天,祭臺搭好后,夜幕之下,族里的老人們按古老的方式擊石取火。王秀平記得,爺爺總是站在人群正中央,誦經祭火,經文一般為向火神的祈禱,祈子孫的安寧,祈人間的和平。其后,族人們排著隊,從他手中接過蒿草點燃的火把,繞著田邊屋角開始狂歡。
????平常日子里,逢喪祭,畢摩念經,歌師對歌,舞者繞棺起舞。王秀平說,最受人尊敬的,當然也還要數“畢摩”。
????提及畢摩往日的榮光,王秀平的話匣子合不住了:火把節,爺爺一定坐在主桌的主席上;遇紅白喜事,爺爺主持儀式,飯菜都是單獨盛放的;文革前,寨子里的人倘若在路上遇到爺爺了,必定先恭恭敬敬叫上一聲“畢摩”,然后避讓至道路下方;文革時,縣里要抓封建迷信的“壞典型”,生產隊隊長會偷偷給爺爺放風,讓他出門避避風頭……
????作為烏蒙一帶最富盛名的畢摩世家,阿候畢摩家的子孫,經歷過“好光景”也滑進過命運的低谷——政教合一的時代,他們是統治者又是祭司,以貴族身份參政議政,職業世襲制;土司制瓦解后,王家滑落至平民階層。
????精于彝學的研究家
????如今,王家算是烏撒地區最后一批“精神貴族”。在2011年云南昭通紀念彝族六祖開光典禮上,王秀平擔任總祭司。涼山州的畢摩、烏撒的畢摩、昭通的畢摩,通通都要稱他一聲“王總”。
????王秀平說,即便是記憶里最艱難的日子,靠著祖傳的良田沃土,畢摩家也能住在木板房內吃上包谷飯。彝族的喪事都要殺牲口,主持完儀式,按慣例畢摩都可以從主人家分得一條牛羊腿和一只大公雞。而同一時期,寨鄰們還經常在“叉叉房”內餓肚子。
????可要獲得族人的尊重,僅靠祖傳的榮耀還遠遠不夠。彝經中有不少關于律歷、天文、地理、歷史、譜牒的專書,一名合格的畢摩,也必須精于巫、醫、史、文、法等各種知識。
????土司制瓦解后,畢摩分為家傳和私塾師傳兩種,傳男不傳女。上世紀60年代,小學畢業后,王秀平在阿候家族畢摩學堂學習。彝文畢摩課堂規矩極嚴,一對一教學,彝經“背不會要留級重學”,婚喪嫁娶各種禮儀都要熟透。“上課遲到,打手心的,有這么粗呢……”王秀平伸出一根拇指,演示竹教鞭的粗細。這所紀律嚴明的家族學堂,出了不少聲名顯赫的彝學研究大家。
????《獻飯經》《獻酒經》《獻水經》《設靈經》《獻牲經》……整學了六年,王秀平才算出師。畢業時,依祖訓,老師要為每名學員贈送6本手抄的彝族經書,學員要回贈老師一套畢摩服飾。
????在王秀平的印象中,爺爺總是戴著黑山羊帽,端坐在上漆的黑色木桌后,奮筆抄書。僅王秀平那一屆三十名學員,他就送出了180本手抄彝經。得益于這種近乎苛刻的訓練,王秀平的爺爺日后成為有名的西南大經師,還一度進入貴州省政協。
????文革時,王家一位叔叔為了保護祖傳彝經,偷偷用布將經書裹好,藏至深山巖壁中,逢艷陽天,還要翻出來曬一曬。王秀平的父親,則將珍貴的經卷藏于木箱內,又置于閣樓的雜物堆中,避過一劫。
????培養“火種”的畢摩課堂
????如今,在黔西北六十萬彝族人口中,精彝文的僅二十余人。王家三子,也僅小兒子繼續以畢摩為職業。因為精彝語通彝文,以及畢摩世家的特殊身份,1983年王秀平被赫章縣民宗局聘請從事彝文古籍的翻譯和整理工作。退休后,畢節地區彝族雙語職業學校試點成立,他又離開故鄉遠赴威寧,當起了一名彝文教師。
????通過曲曲折折的小巷道,走至學校門口,連塊牌子都沒有。學校場地是借用工會的,教師和學員們的宿舍,是在平房上加蓋的板房。狹窄逼仄的宿舍內,床頭、木桌、塑料凳上,到處都堆著王秀平手抄的彝經。
????試點班挑選的學生,都是有家學淵源的畢摩世家。開班時36人,現在余22人,王秀平說,這些學員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
????18歲的學員唐德玉,原本也出身于威寧一帶有名的畢摩家,唐家爺爺曾在威寧縣民委任職。可惜,到唐德玉這一輩,法衣都沒了,家傳的法器只剩下兩件。畢摩班招生的消息傳出后,唐家父親丟掉貴陽的工作,連夜趕回威寧給兒子報名。兩周前,他又自費讓兒子將祖傳彝經拿到復印店復印。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唐德玉下定決心:“不做逃兵。自己的文化,還是要自己守護!”
????“他們就像火種,我們培養出來了,要到更廣的地方開花結果呢!”王秀平說。
????這一天,王秀平和唐家兩父子聚到一起,在昏暗的燈光下,念起了古老的彝文經卷。他們周邊,坐著滿滿一屋對畢摩及自己“詩意”的文化,依舊心懷敬意的族民。(申欣 張志紅)
上一篇: 多彩貴州遇上北京園博會 園林會上貴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