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時節,要是你走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大里鄉的鄉間小路上,說不定在路上就會被附近村子里的人拉到家里去做客,當你這個“來歷不明”的客人酒足飯飽后要告辭時,熱情好客的主人還會給你包上一包油炸的糯米饃或幾個棕子,并囑咐你說:“認得家了以后,可要常來常往啊!”
如果你遇上了這樣的奇事,那主人肯定是壯族人,因為這里的壯族人有一種獨特的習俗:每年都有一個專門用于招待親友賓客的節日,但各村過這個節日的日期又各不相同。每年過這一個節,誰家來的客人越多,誰家就越體面;而要是誰家來的客人少了,就會被人視為是人緣差,很沒面子。因而,過這個節,家家戶戶不但遍邀親友,就連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要拉到家里來好好款待,甚至有的人家在這一天中,還要專門到村邊的路上去等著拉過往行人來吃飯。
當地壯族人招待親友賓客的這個節日,據說是為了答謝各方親友賓客對自己的關愛,因為人在世上總少不了別人的幫助,而且也總會得到各方親友以及許多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的幫助,因而,他們覺得很有必要安排這么一個節日來答謝各方。
為了能在這一個節日中招待好客人,主人家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做準備:種好糯谷,養好雞鴨或豬羊。過去大家都窮,那些沒錢買酒買肉的人家,就忙里偷閑利用農活間隙上山打柴或外出幫工,千方百計把錢掙足,以便到這一天能把客人體體面面地招待好。
過這個節的前一天,太陽快下山時,許多客人陸續都到了,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門庭若市。因為每家來的客人都比主人家的人口多上好幾倍,因而除了照顧一些年紀較大的客人外,這天晚上,主人家是沒法給那么多的客人安排睡覺的床鋪的。不過,客人們也都知道這一點,來之前,事先休息好了,一來,就是要熬一個通宵不睡。
吃過夜飯以后,主人們要忙著殺雞宰鴨、包棕粑、炸油饃、做扣肉等,沒時間陪客人聊天,但是,他們也不會讓客人們受冷落,這天晚上,村里要么安排唱戲,不論是演彩調劇或唱師公戲,都是一直唱到天大亮才收場;要么就是在開闊一點的地方擺開歌臺,讓本村或當地比較出名的歌手來和客人們對歌。
要是遇上豐年,就可能既安排唱戲又安排對歌。唱戲的鑼鼓一響,臺下很快便擠得水泄不通;而在對歌的地方,歌臺一擺開,很快也是人山人海。
當然,看戲的觀眾總是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而青年人則多是去對歌或聽歌。
在對歌中,唱的人看別人唱得好,有時也會停下來聽一聽,而聽的人在聽到動情處時,也會情不自禁地亮開了歌喉,因而,歌者是聽眾,聽眾也是歌者。
對歌都是男女相對,開頭時先是分為男女兩大陣營對唱,唱時事,唱見聞,唱友情,唱村里的好人好事,唱生活中的喜和憂……唱著唱著,不知怎的就分成了好幾撥,最后又分化為許多對青年男女一對一的對唱,所唱的內容多為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為了不讓歌聲相互干擾,新分出來的一對,常是邊唱邊離開歌臺。邊唱邊另尋去處的人一對對地走得多了,每到這時,村里村外,便是處處都有人在唱,處處都有人在聽,整個村子便沉浸在歌的海洋里。
天亮后,唱戲的收場了,對歌卻還在繼續,但唱的內容又回到“唱時事,唱見聞,唱友情,唱村里的好人好事,唱生活中的喜和憂”上來了,參與對唱的各方都是輪換著去吃早餐而不讓對歌中斷。八九點鐘,又有不少客人陸續來到,新到的客人中,女的多是協同主人家一道下廚做飯,而男的則多是到村里的小學賽籃球。當然,新到的客人中也有為歌而來的,于是,歌者與聽眾中,又都增添了不少新生力量。
吃過午飯后,客人陸續告辭,賓主依依惜別。一年一度的“宴賓節”,不但密切了親情,加深了友情,結識了新的朋友,也成就了不少愛情。(黎炯宗)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